研讨会现场
2024年12月14-15 日,第十六届黄河学高层论坛暨流域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开封举办。论坛由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简称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中心)、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河南大学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大学经济学院联合主办,支持单位为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郑州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英国萨塞克斯大学、希腊爱琴大学、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省社科联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与河南大学相关院系师生共200余人参加论坛。论坛主题为“流域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分为开幕式、主旨报告、圆桌论坛及闭幕式。研讨会开幕式由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中心主任、河南大学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苗长虹教授主持。
苗长虹教授主持开幕式
河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杨萌芽教授在致辞中表示黄河文化与黄河文明是河南大学的重要研究内容,黄河文明中心围绕“黄河学”交叉学科建设,开展了系列科学研究、决策咨询和智库服务工作,取得了系列优秀成果,形成了黄河文化和黄河文明研究的高地。他指出面对全球性问题,亟需加强以大河流域为载体的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推进流域文明的可持续发展,“黄河学高层论坛”将为交流讨论这些重大问题提供重要平台,希望各位专家深入研讨,推动黄河学交叉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
河南大学党委副书记杨萌芽致辞
中国地理学会监事长、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傅伯杰院士致辞中表示,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中心长期致力于黄河学和黄河文明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研究体系,展现出卓越的学术研究能力,“黄河学高层论坛”也成为国内外流域文明及其可持续发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他认为加强与世界各地大河流域合作,共同探索流域治理与生态保护新模式,形成全球视野下的流域文明共识十分重要,期待此次学术研讨为黄河流域乃至全球大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中国地理学会将继续全力支持“黄河学”及流域文明研究的深化研究。
傅伯杰院士致辞
大会主旨报告一由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田志光教授主持。
田志光教授主持大会报告
河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李庚香以“新时代黄河学构建”为题,阐述了新时代黄河学体系建构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知识体系和叙事体系,强调需要建设新时代黄河文明轴心带,提出了新时代黄河学研究的时间、空间、地理物产、制度法度、人文思想等维度,并从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及法治与德治等角度阐述了黄河之治与中国之治契合逻辑。
李庚香教授做大会报告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中心王震中教授以“从‘多元’到‘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发展中的中原地位”为题,探讨了“万邦时代”的中原文化多样性,讨论了夏商周三代王朝政治结构的建构及王朝统一性与地方诸侯的关系,解析了从“原始王权”到“一统王权”的王权变革及从“部族集团”到“华夏民族”的民族融合,指出“多元一体”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统一与包容性。
王震中教授做大会报告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党委书记刘海旺研究员以“黄河文明溯源研究的新认知”为题,提出黄河文明从裴李岗文化起步,在仰韶文化中期成熟,并通过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典型考古遗存,分析了黄河流域文明的演变过程。他指出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作为中国史前社会研究最深入的两个时段,仍存在讨论空间,需不断有新的考古发现去挖掘探索。
刘海旺研究员做大会报告
大会主旨报告二由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中心副主任、河南大学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董冠鹏教授主持。
董冠鹏教授主持大会报告
美国亚利桑那州⽴⼤学生命科学学院与全球可持续性科学研究所邬建国教授以“流域生态文明与可持续科学”为题,阐述了景观可持续性对全球可持续性的重要性,提出了关注景观可持续科学研究的“金三角”、把握景观多功能性和可持续性的关系、将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的区域景观考虑、基于一个景观的逻辑进行思考和行动等观点,并认为景观/区域是联接自然与社会、兼容保护与发展及“连天接地”的最重要可操作尺度。
邬建国教授做大会报告
国家杰青、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乐鹏教授以“地理信息服务研究进展与技术标准”为题,介绍了地理信息服务理论和技术标准相关进展,从新型地理信息服务引擎、时空立方计算、开放地球引擎OGE服务、行业时空信息基础设施等角度阐述了开放地球引擎服务实践,并从数字孪生地球、开放机器地图、地球数据空间等展望了相关议题。
乐鹏教授做大会报告
英国洛桑试验站保罗∙哈里斯(Paul Harris)教授以“可持续农业与碳中和”为题,提出农场尺度检测平台的数据分析能够支撑可持续农业和韧性农业,他介绍了洛桑实验站North Wyke Farm Platform的数据传输及地理分析,分析了气候变化对用地变化的影响及用地对气候变化的作用,提出基于过程的模拟丰富农场平台测量评估、为数字孪生技术铸造农场平台数据和相关联的基于过程模拟等数字化议题。
大会主旨报告三由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中心主任、河南大学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苗长虹教授主持。
苗长虹教授主持大会报告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研究员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为题,分析了生态环境变化及新时期黄土高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现状特点与问题,从人口、经济、能源等相互关联的十大人地模块介绍了黄河流域人地系统耦合模型,并对黄河人地系统未来变化模拟,指出了其在流域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与效应、水资源供需矛盾与优化、水沙关系调控、碳中和、流域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应用方向。
傅伯杰院士做大会报告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樊杰研究员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使命”为题,分析总结了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阐述了主体功能区与生态文明思想的契合性及其生命力,介绍了主体功能区优化的途径和思路,提出培育生态产业,开辟经济增长新赛道;继续优化实施山水项目,增强自然承载力;深化生态领域体制改革等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使命。
樊杰研究员做大会报告
大会主旨报告四由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中心/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河南大学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赵建吉教授主持。
赵建吉教授主持大会报告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陈发虎研究员以“黄河上游古老型人类探索和适应青藏高原研究”为题,对人类定居高原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在农业传播到高原以前,高原本地原住民已在南部腹地四千米高海拔区域存在,夏河丹尼索瓦古老型智人已经成功适应海拔3200米以上的高寒缺氧环境,还探讨了丹尼索瓦人在白石崖溶洞的占据时间及青藏高原夏河丹尼索瓦人晚第四纪的生存策略。
陈发虎院士做大会报告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教授以“创新驱动区域与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为题,指出创新驱动的重要意义,阐述了我国创新驱动区域与城市群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并从因地制宜,确定创新驱动区域与城市群发展的主攻方向;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发挥中心城市和主要城市群在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中的动力源作用等角度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李国平教授做大会报告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曾刚教授以“上海绿色创新发展之道及其对黄河流域城市的启示”为题,认为上海需要大力发展工业碳捕获技术,发展绿色经济;支持创新飞地产业飞地,合作建设跨地域世界级产业集群;改革园区开发运营模式等,并从发挥龙头企业在区域创新中的核心作用、理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推动跨地域政产学研用金一体化合作等角度提出了黄河流域城市创新发展的建议。
曾刚教授做大会报告
大会主旨报告五由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河南大学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赵宏波副教授主持。
赵宏波副教授主持大会报告
英国萨塞克斯大学全球研究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客座研究员Michael Dunford以“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与包容性全球化”为题,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多极世界的愿景,并阐释了工业革命、核心技术和主要国家格局以及引起的世界经济重心和国际关系的变化,认为中国生产制造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需要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布局发展新质生产力。
Michael Dunford教授做大会报告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侯甬坚教授以“黄河流域的历史磨难及其再生”为题,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分析了黄河流域历史磨难产生的原因和地理背景,回顾了历史上黄河流域包括旱涝蝗灾在内的历史磨难及人类应对,他指出黄河文明具有独特坚韧性,应强调人类主观能动性在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侯甬坚教授做大会报告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中心副主任董冠鹏教授以“极端高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探测:一个多尺度时空统计建模分析框架”为题,介绍了探测气候变化效应的时空多尺度统计模型开发思路和方法,研究了极端高温极端降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影响的空间分布,探讨了极端天气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空间传导过程,讨论了气候变化时空多尺度统计模型的应用前景和深化方向。
董冠鹏教授做大会报告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青年论坛由河南大学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谢遵义教授主持。国家杰青/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周伟奇、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岳跃民、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鲍忠文、北京师范大学马静分别围绕城市绿地降温效率尺度推绎、地质背景制约下森林格局演变的人类扰动机制、废弃矿山-从重金属污染成因机制解析到生态修复规划、时空行为与健康等主题进行了学术交流研讨。青年地理学者快闪环节由河南大学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崔耀平教授主持,围绕“人地关系耦合与可持续性”,武汉大学卢宾宾及河南大学崔耀平、赵建吉、翟石艳分别从地理加权建模技术框架及其集成开发、基于高分卫星影像的生态碳汇资源挖掘、《河南大学学报》推介、实验人文经济地理学理论方法与应用等领域进行了分享交流。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青年论坛
黄河文明发展演进与环境变迁分论坛由河南大学吴朋飞教授主持。郑州大学王星光、复旦大学杨伟兵、北京大学王长松、青岛大学赵九洲、信阳师范大学张乐锋、郑州大学王宇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郭云奇及河南大学田志光、吴朋飞分别围绕环境史视野与黄河文化的形成、高原湖泊流域治理历史考察、黄河中下游地区传统景观的空间格局与文化意义、黄渤海环境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清代黄河下游滩地清丈与对方社会、黄河河南段的水利景观、清前中期河南沿黄滩地的开发与管理、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起源与发展、黄河古湖圃田泽演化的历史记录等主题进行了学术分享交流。
黄河文明发展演进与环境变迁分论坛
黄河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圆桌论坛由河南大学侯卫东副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李新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梁法伟、河南大学张立东、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杨树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曹慧奇及河南大学付永敢、Alexander围绕东西对峙汇聚中原、早期夏文化与黄河文明的形成、河图洛书与中国古代的宇宙图式、郑州商城与黄河文明的早期发展、观四时以察天下—中国先秦历法与早期黄河文明、龙山时代聚落演进与黄河文明的早期发展、晚商时期气候变化与黄河文明形成发展可持续性的挑战等主题进行了学术分享交流。
黄河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圆桌论坛
黄河文化传承与发展圆桌论坛由河南大学郭宝军教授主持。上海师范大学赵维国、郑州大学梁帅、郑州师范学院范阳阳、郑州大学简东和河南大学门艺、赵伟、李向阳、李小白围绕先秦典籍中黄河叙事的文化意义、以“由魏清源《河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史》谈起—兼谈高校学科史著作的撰写、民国黄河文学生态书写与民族精神重塑、近世方志中的书院改制与变革—以晚清、民国的河南为例、黄河流域上古时期的甲骨占卜现象与甲骨文的出现、古文字学与黄河学的交叉融合、民族精神谱系中的黄河之诗与诗中黄河、符号建构与意象融合:文史会通视域下的‘鲤跃龙门’经典生成与民族精神标识提炼等主题进行了学术分享交流。
黄河文化传承与发展圆桌论坛
论坛闭幕式由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卫东主持,苗长虹对论坛进行了总结,指出本次论坛专家报告层次高,涉及内容广,取得丰硕的研讨成果,本次论坛的举办有利于推动多学科研究的交叉融合,有利于形成“黄河学”交叉学科的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及知识体系,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综合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自2009年至今,“黄河学”高层论坛已经举办十六届,成为海内外研究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以及黄河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的一个重要的国际性高端平台。本次会议以流域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聚焦黄河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黄河文明发展演进与环境变迁、黄河文化传承与发展、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人地关系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研讨成果,为深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及推进流域文明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纵深研究具有积极意义,对推动黄河学交叉学科建设及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具有积极作用。
大会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