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bstract):
明朝前中期,方志修纂逐渐兴盛。洪武年间三次修纂全国总志、永乐年间颁布《纂修志书凡例》和天顺年间完成《大明一统志》等举措,为地方修志提供规范和引导。在这场修志大潮中,地处黄河下游的沾化县竟然没有修志的记载,直到嘉靖三十八年才由时任知县石玺完成首部志稿;志稿中间经过修订,在万历四十七年再次修订后刊刻,即万历《新修沾化县志》;是志历经明清鼎革而逐渐散乱,到清光绪年间板片朽坏,意味着其雕版生命史的终结,但其作为刻本的生命史仍在延续。是志成稿时间较短,收录的内容存在失考、失载和失当等问题,在名称、版本和传播方面还有疑议,但其结构、体裁和章法等自有特色;作为现存最早的沾化县志,其记载的风俗变迁和时代状况等源自修纂者的亲身经历,真实而生动,堪称沾化地方实录,也为后世修志和研究明朝历史提供珍贵资料。
关键词(KeyWords): 万历《新修沾化县志》;修纂;体例;价值;疑义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黄河文化研究”(20CWTJ3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