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bstract):1928—1930年,关中地区发生了一场历史罕见的大旱灾。这场旱灾因降水不足等气候变化而起,在腐败暴敛的苛政、国民政府与军阀争夺权力的混战、广种罂粟以致粮产锐减等人为祸害中迅速恶化。在天灾人祸的双重压迫下,关中地区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失衡,大量人口在旱灾中死亡、流失,造成农村劳动力的严重匮乏,耕地抛荒现象严重,农村经济秩序几近崩溃,给民众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带来了极恶劣的负面影响。面对奇荒,南京国民政府与陕西省地方政府推行了一系列调适政策,其中对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水利工程的修建、农村合作运动的开展等政策不仅在短时间内使关中农民从旱灾的打击中恢复过来,也增强了民众长期抵御灾害的能力。广大民众也在灾后积极发展副业以弥补农业生产的不足,并认识到在灾害环境中团结协作的可贵,开始从传统的分散经营走向近代式的集体协作。政府与民众的灾害调适不仅降低了关中应对旱灾的社会脆弱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关中地区水利事业、农业乃至整个社会的近代化进程,使旱灾这一关中地区的主要灾害类型成了推动地方社会变迁的重要原动力,也为以后的防灾抗灾工作提供了一定启示。
关键词(KeyWords): 1928—1930年;关中地区;旱灾;调适
基金项目(Foundation): 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史研究”(22JJD770056); 2024年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青年项目“陕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史研究”(2024QN04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