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越州窑务即北宋初年在上虞广教寺附近设立的"官院",缘起于晚唐五代时期吴越国境内生产的秘色瓷器的"贡窑"。管理"越州窑务"的官员,当时统称为"监当官"。越州窑务的组织方式,沿袭了晚唐五代时期藩镇割据时代地方藩帅下属的官手工业,入宋以后,演变为中央政府下属的官手工业。宣徽院负责越州窑务官吏的选派和产品去向。北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为越州窑务的鼎盛期。仁宗朝以后,越州窑务逐渐衰微。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以后越州窑务废止。北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以后,随着越窑秘色瓷器在汴京市场的上流通,使得豫西各窑厂仿制秘色瓷器成为可能。北宋中晚期豫西地区的"仿越"技术相当成功,宋徽宗时代宝丰清凉寺窑场在此基础上创烧出"汝官窑瓷器"。进入金朝以后,汝官窑技术传到豫西其他青瓷窑厂,随之出现了"钧窑瓷器"。
【关键词】 越州; 窑务; 贡窑; 宣徽院; 土贡; 监当官; 秘色;
【所属期刊栏目】 制度与文明演进 (2013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