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俊杰博士著《两周射礼研究》一书已于2013 年11 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虽名为“两周”,却不局限于两周时期。该书采用断代研究的方法,由周代上溯殷商,揭示了射礼在先秦时期不同历史阶段所具有的特点,并将每一个时段的射礼特点与社会历史背景进行结合,详细阐述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所以朱凤瀚先生在该书序言中视其为一部对射礼作历时性通考的著作,这是十分恰当的。
在华夏文明的发展演进中,“礼”一直都是文明进步的象征,更是华夏民族独具魅力的精神渊薮。《礼记·乐记》曰:“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虽然有着相对不变的礼乐精神,但礼也是变化着的礼,在不同的时代,礼的具体内容和精神内涵,会打上那个时代的鲜明烙印。秦汉以前,礼不仅是社会生活中的规定和仪式,还包括国家政治的制度在内,许多政治、法律方面的规定都见于礼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解礼的时候,不能仅仅局限于个人的行为举止规范。对礼的研究,也同样需要从更广阔的视角,去对整个古代社会生活进行全方位的观照。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如何在变动不居的历史演进中考察古代礼制发展,如何通过对礼制的考察去透视等级制度的变革与社会形态的演进,如何在传世文献与考古成果相互印证中叙述古代礼制的源与流,袁俊杰所著《两周射礼研究》(下文简称《研究》) 一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个案。
射礼为古代六艺之一,在礼书中属于嘉礼,被列为五礼、六礼或八礼之一。它是周代十分繁缛的礼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先秦礼制史、文化史、社会史及政治史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可以说,在周礼中射礼最盛,威仪最多,因此研究起来难度无疑也最大。在现代考古学引入中国之前,由于文献缺失,对射礼的研究一直是众说纷纭。近代以来,射礼金文的不断发现,再加上考古学提供的一些新资料,金文射礼文辞和实物的研究不断深入,有关两周射礼的一些问题逐渐清晰起来。《研究》一书正是在梳理古文献、古文字、考古发掘资料及相关民族志资料的基础上,突破一个个难点,以实证方法出发对两周射礼本身和相关问题所做的深入透彻的综合研究。
礼的要素很多,从形式与精神两个层面来说,最基本的是礼法与礼义。礼法就是礼的章法、程式,是礼的物质形态。礼义是蕴藏于礼法背后的思想,是礼的精神形态。我们平时所理解的礼,往往是前者,也就是具体应该怎么做的行为规范,这是时代性很强的。礼义则是“理之不可易者”,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在研究礼的过程中,二者要兼顾到,才是全面研究。《研究》以两周社会中射礼的发展演变为考察对象,在对射礼进行详尽的源与流的区分的基础上,全面考察了两周射礼的仪式、内涵,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的演变发展,对两周的社会等级结构与社会制度的变革进行了分析。袁俊杰的研究,做到了礼法与礼义的兼顾。
《研究》将两周射礼的发展演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殷商至西周早期,是射礼的实用化时期。并在考察了西周射礼与商代射礼的基础上,将殷商与西周早期划分为一个阶段。此阶段注重射术训练,重在宣扬射技武功。第二阶段为西周中期至西周晚期,是射礼的礼制化时期,即礼仪化和制度化时期。此时射礼主于礼乐,重在仪容。第三阶段为春秋时期,为射礼的社会化时期。射礼主要变现为王室、公室射礼衰落、私学射礼教育发展,投壶礼开始。射礼不再是王公贵族的专利,开始逐渐走向社会化。第四阶段为战国时期,是射礼的文本化时期。射礼没有了严格的等级约束,成为一种礼仪文化,甚至人人皆可参与。在此基础上,作者以射礼为典型,揭示出不同时段射礼变化是如何展现传统等级的演变,以及所反映出的社会思想意识与社会结构的演变。通过不同时代射礼的演变发展,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个清晰的社会演进图。
《研究》是文献与考古成果相互印证的研究。两汉以降,文献煌煌,可供考证的资料十分丰富。上古三代的存世文献,相对要少得多,文献的缺失给研究者带来了很大困难。本书以金文的考释论析为核心,紧密结合传世典籍文献,使得结论合理、清晰、有力。作者在论证两周射礼的过程中,大量参考和引用了甲骨文、金文的研究成果,并使用青铜器等古代器物上的图案。尤其是花园庄东地非王卜辞与作册般铜鼋中文字的使用,为作者上溯论述商代射礼提供了扎实的论据,同时为西周射礼中相关制度的沿革厘清了脉络。
《研究》对射礼的源与流作了详细的考证与区分,不仅考察了两周时期的射礼,还往前回溯了商代射礼,并对两周射礼的历史影响作了简单描述。作者对射礼的起源作了深入的考证,指出不同类型的射礼有着不同的起源,认为最早的射礼是射侯礼。在第一章“射礼溯源”中,结合了古史传说、甲骨文与青铜铭文三者进行溯源。在西周射礼的论述中,作者依据《诗经》与西周金文的资料,对西周射礼进行了详尽的分类,并对西周射礼举行的场所、仪式及特点等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考察。在春秋射礼研究部分中,依据传世文献进行区分种类与仪式阐述,这部分能补此前同类研究之不足。战国射礼研究,则主要依据是青铜器人物画像纹。
《研究》对东周礼书进行了简明的考证,并对各书中的射礼进行了梳理。由于东周所见礼书(主要是三礼) 从产生到定本的时间很长且不好确定,其中所记载的古礼也可能是编订者增益各个之后的产物,因此作者将东周礼书与实物所证的春秋与战国射礼区别对待,并在比较之后得出如下结论:东周礼书所见射礼是两周射礼演变的最后形态,是对殷商、两周射礼的总结、整理与记录。东周礼书中的射礼是两周射礼的延续、继承和再发展。
全书论述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对于两周射礼所反映的社会制度的变革及其历史作用的分析。荀子曰:“礼者,人道之极也。”礼的功能应该是生与善。王国维先生说:“周代之制度典礼,实皆为道德而设。”礼的设定原本是循着教化人心与敦睦社会各阶层各安其分的目的,这是上古时代礼的本质属性。可是,在东周时期混乱状况下,礼法依然延续和发展着,礼义却已偏离。如作者论述的两周射礼所反映的社会等级结构,以为西周时期射礼的等级制度为四个等级:周天子为第一等级,诸侯为第二等级,孤、卿、大夫为第三等级,士为第四等级。而到了战国时期,诸侯僭越天子礼制后,射礼的等级结构变为诸侯、大夫、士三个等级。通过对于射礼中人物等级的演变发展,很好的折射出了“礼崩乐坏”背景下的君不君臣不臣的社会现实。论述社会的变革在射礼的发展演变中的体现,如西周时期大射礼都是由天子主持或亲自参加竞射,不见诸侯国君举行。这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的背景下,大射礼的常态举行。到了东周,文献不见周天子举行射礼,诸侯、卿大夫均有大射礼,说明了社会政治中心开始由王朝转向列国,并使得越礼成为既成事实。
民国以来,随着古代礼制从社会生活的整体隐化,对于传统礼制的研究虽然还在持续,礼的精神对普通民众来说,却已十分陌生。以至于直到今天,本不该坚持的、古礼中的不合理部分,依然在社会流行;该坚持的、古礼中的优秀品德,反而被大家所遗忘。这种文化断层是可怕的,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对于礼法的全部恢复,自然难以也没有必要做到。但对于礼义中合理部分的提倡,应是亟待重视的一个问题。民族命脉延续至今,必有其“不可易者”在。如何去研读古礼,去筛选与做出解释,去整合与推广普及,是广大研究者现在与将来的重要使命。
(《两周射礼研究》,袁俊杰著,科学出版社2013年11月出版,定价148元)
2015年11月03日 14:27 来源:中国文物报 作者:章秀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