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钞晓鸿教授作精彩报告(朱雪珂 摄)

图为刘永华教授作精彩报告(朱雪珂 摄)

图为师生认真聆听学术报告(朱雪珂 摄)
2016年10月22日上午,厦门大学钞晓鸿教授和刘永华教授应邀到我中心讲学,分别以“环境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和“从资本主义萌芽到明中叶社会转型”为题,为师生们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本次报告会由中心副主任牛建强教授主持。
钞晓鸿教授指出,环境史不仅仅是环境的历史,从历史的领域考虑应是历史上人类与环境的互动。解释了环境史的概念及国外代表学者提出的一些环境史理论。并以清代泾渭清浊与吏治规训为例,讲述了环境史研究的三个层次及若干方向的环境史议题。钞教授还强调了跨学科研究的底线是用不同学科的语言来描述一个共同问题。
刘永华教授则从资本主义萌芽论说起,探讨了对明清社会发展的认识。他对资本主义萌芽与明中叶社会转型问题做了简要的学术回顾,指出其贡献与局限。并试图探讨非经济因素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揭示明代社会发展的性质与动力。为此,刘教授从明代赋役制度、户籍制度等方面出发,讲述了在制度因素驱动下的人口空间流动带来的商品交换机会,认为制度因素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提出明代前期国家制度对明代中期社会转型的孕育产生了重要作用。
最后,牛建强教授在做总结发言时说,环境史跨学科研究的落实、中西方社会转型的比较,国外的理论值得借鉴,但我们更应重视发掘中国自身的因素,寻求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并在自身文化建构的过程中发挥主体责任和充满理论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