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报告会现场 (杜景新 摄)

图为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王心源 (杜景新 摄)

图为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杨瑞霞 (刘新宇 摄)

图为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苗长虹教授 (杜景新 摄)
2021年7月12日,中国考古百年纪念系列讲座在明伦校区新行政楼308会议室举行,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王心源研究员、杨瑞霞研究员应邀分别为我校师生做讲座。中心相关老师、地理学和考古学专业的研究生及本科生参加了讲座。讲座由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苗长虹主持。
王心源研究员作了题为《空间考古:理论方法与实践》的学术讲座。讲座伊始,王心源向大家介绍了AIR(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和HIST(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的建立缘由、意义以及机构构成。之后从考古和遥感考古的联系、空间考古的内涵与特点以及相关空间考古的案例分析向大家详细阐述了空间考古的理论方法与实践。王心源强调考古的价值不仅仅是研究过去,更是为了更好地引导未来,做到古为今用。最后,王心源对数字遗产研究提出了几点展望,并期待有更多的学者在空间考古上能有更好的研究。
杨瑞霞研究员作了题为《从遥感考古到数字遗产--地理学在考古与文化遗产领域的拓展与应用》的学术讲座。杨瑞霞长期从事“数字环境考古”、“文化与自然遭产数字化保护”领域的研究工作,是国内首个遥感考古研究方向博士学位获得者,提出了数字环境考古理论和方法技术体系。本次学术报告重点围绕河南区域的考古实践与案例展开,从遥感考古的豫东冲积平原沟渠遗址、空间考古的开封新郑门遗址、数字环境考古的商代墓葬环境解析、到数字遗产考古的安阳殷墟遗产地地表覆被变化监测与评价等,杨瑞霞均进行了详细阐述。最后,杨老师分享了黄河古河道的相关研究成果和思考。
讲座结束后,参会师生就讲座内容与两位老师展开了交流互动,苗长虹主任对讲座进行了总结和致谢。在热烈的掌声中,讲座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