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登陆
当前位置 > 首页 > 科研进展 > 学术前沿 > 正文
云南大学成一农研究员应邀为黄河文明中心师生作学术报告
2021-11-18   司珍珍


图为报告PPT

图为成一农研究员

2021年11月18日上午,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成一农研究员应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邀请,于线上腾讯会议平台作了题为《中国古代的河源图研究--基于知识史的一些解读》学术讲座。黄河文明中心及河南大学各院系的部分教师和中国史、人文地理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参加了讲座。本次讲座由黄河文明中心副教授,历史地理与社会变迁研究所所长武强主持。

该讲座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中国河源图研究的历史,并对黄河河源图知识的源流与古人对河源的认识过程做了重点分析。第二部分对中国长江河源知识的流传与演变进行了探讨。

成一农研究员提出,由于黄河和河源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特殊的地位,中国古代对于黄河源的关注、讨论,甚至实地探查持续不断,由此在历史上,对于河源形成了一些不同的认知。主要有“导河积石”说、“河出昆仑”说以及“重源伏流”说、“河出星宿海”说三种。并列举了大量宋元明清时期的古地图,生动形象的展示了中国古代对黄河河源观点的认知。从地图来看,宋代之后,在关于“河源”的问题上,“重源伏流”说实际上占据着主流,只是有时糅合了“河出昆仑”说或“导河积石”说;而唐代以来对河源的考察并未动摇上述三种说法,尤其是未能动摇“重源伏流”说,而只是在“重源伏流”的框架中,进一步确凿了“伏流”露出地面的位置。而就“重源伏流”说的长期存在而言,“世俗权力”以及构建“国家认同”的需要并不是原因,其本身就是一种长期存在且占据主流的中国古代关于黄河河源的认知。对于“重源伏流”说的坚持,有着逻辑基础。这些认知还使用了同样为今人所强调的逻辑推理,即“以理度之”的思路。在史学发展的今天,传统的认为通过考据或者对于史料的辨析能得到或者接近“史实”的梦想应该放弃了,我们所应做的只是说服更多的人相信我们所论证的很有可能是史实。

在对我国长江河源知识的流传与演变的探讨中,成一农先生回顾了中国古人对于长江源头究竟为岷江还是金沙江的认知过程,他认为中国古代的“江源”标准,主要为水源的远近和大小,但部分学者依旧坚持《禹贡》的经典地位,认为长江发源“岷山”,并不以河流的长度、远近为标准。

此次讲座,参会师生热情高涨,虽为线上会议,气氛依旧热烈。成一农老师娓娓道来,参会学生如沐春风。参加此次讲座的师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本次讲座取得了圆满成功。

本次讲座为河南大学110周年校庆纪念讲座,是河南大学历史地理学术论坛系列讲座第九讲,是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机构为推进河南大学的历史地理学科发展举行的学术交流活动,今后将持续进行下去,并整合全校历史地理学科的教学、研究资源,共同打造河南大学历史地理学科发展的品牌和影响力。



黄河文明

★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17   电话:0371-22826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