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讲座现场

图为陈江风教授
2021年12月4日,应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文学文献研究所邀请,陈江风教授莅临中心讲座,来自黄河文明中心和文学院民俗学专业的师生到场学习。本次讲座分为两场,讲座题目分别是“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体系与民俗传统”和“古代天文与民间节俗”,两场讲座分别由梅东伟和彭恒礼老师主持。
在第一场讲座中,陈江风教授首先从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开始讲起,并通过对中国天体系的解读发掘“中国文化的原型”,解析“中国故事”。他说,讲好中国故事,必须对中国古代的天文体系有深入了解,“三垣四象二十八宿”是中国古代天文系统的主体,它们代表着早期人们对“天国”、“天庭”的想象以及对“秩序”理解,这套将天文与人文相结合的知识体系和阐释系统,在《史记·天官书》《晋书·天文志》以及汉画像等典籍和出土文物中都有体现,甚至在先秦时期的墓葬中已经出现。通过对“三垣四象二十八宿”的历史追溯和原理推寻,陈教授详细讲述了中国古代天文体系的基本内容,并结合四川阆中的地理格局等现实案例,分析了由这套天文体系衍生的民俗传统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与深刻影响。该场讲座结束后,梅东伟老师对陈教授的讲授内容进行了归纳概括,举例指出了古代天文知识在文学作品和民俗生活中的展现,强调了学习古代天文知识以开阔视野的重要性。
在第二场讲座中,陈教授重点论述了以“二月二龙抬头”为代表的传统节气、节日和以“东方苍龙七宿”为代表的天文星象之间的关系。通过对“龙抬头”、寒食节等传统节日的产生原理和时令规律的考证,陈教授逐一讲授了传统节日是如何依赖天文星象而确立自身节日系统的。从节日日期的选定到节日习俗的成型,再到节日文化内涵的丰富和传承,中国的传统节日无不以天文知识为准线、以天体运动为坐标而存在,离开了天文系统,中国的节日将失去立身之基。此外,陈教授以现代人误将“龙抬头”与中和节混为同一天为例,批判了这种由于缺乏天文知识而产生的错误认识和错误行动,并告诫民俗学学生要将“真知”传递下去。
讲座在愉快而热烈的氛围中进行,在两场讲演结束以后,在场学生均踊跃发言,就讲演内容提出疑问并与老师进行探讨。陈教授耐心解答了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整场讲座结束后,彭恒礼老师就当下民俗学界的重大活动和热点话题对陈教授的讲演进行了点评,指出了在当下的学术语境中摆脱西方话语体系的统治、建立中国本土话语体系的重要性,进行了总结发言。最后,在场师生对陈江风教授表达了感谢,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据悉,此次讲座是中心文学文献研究所“中国文学与古代文化传统”系列讲座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