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讲座现场
2021年12月27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毛巧晖研究员应邀作了题为“民间传说、文化景观与地域认同”的线上学术讲座。本次讲座是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民间文学与文化地理”系列讲座之一,文学文献研究所副所长梅东伟老师主持;这次讲座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我校黄河文明中心和文学院民俗学专业的师生和200余位来自兄弟院校的相关专业师生参与了此次学术活动。
在讲座中,毛巧晖研究员以民间文学与地理景观之间的“互相成就”为主题展开,并从三个“层面”对此问题进行了阐述。首先,毛巧晖从理论层面讲述了以传说为代表的“民间文学”在当代社会的“境遇”和“如何发展”的问题,并通过对“民间叙事”“民众”“民间”等学术话语的变迁和传统民间文学“创编”问题的探讨,提出当下民间文学的界定、相关文类的区分应“与时俱进”,要关注当下、切入现实;并以“地方风物”到“文化景观”为例,解读了学术概念的转换背后的思想的转换。其次,毛巧晖研究员对大禹神话的“层累演变”过程和其所谓“遗迹”在当代中国的地理空间分布做了系统梳理,通过历时和共时的两个视角展开论述,为我们全面介绍了大禹神话的发展脉络和当前状况,并以新时期安徽蚌埠的“大禹神话”如何与地方景观耦合互动而获得新发展为例,从微观的角度进行个案分析,试图探讨其中蕴含的新的文化意义和文化逻辑。最后,毛巧晖研究员在非遗保护的大背景下就当代地方传说如何塑造地域认同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以安徽蚌埠的“大禹文化产业园”和“涂山禹王庙会”为例,通过典型案例详细论述了地方传说如何为铸造地域认同发力。她指出,非遗保护运动把传统的民间叙事、民间文化纳入到了公共文化体系,神话传说开始转变为公共文化资源和公共文化资本,并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这一方面促进了旅游业和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集中展示了地域文化,在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基础上,地域认同得以实现。
演讲结束后,文学院的孙艳艳老师对讲座进行了点评。她指出,毛巧晖研究员把民间文学作为一种社会事件和社会文化实践进行研究,是新文科视野下的民间文学研究的一种理论尝试和探索;此外,把文化景观与传说并重,是继张振犁先生的神话文本研究和杨利慧从遗产旅游及新媒体角度进行的神话研究之外的又一突破,极大地开拓了我们的视野。
会议的最后是互动提问环节。现场的民俗学研究生与线上参会人员均踊跃提问,毛巧晖研究员均一一解答,讨论持续进行,气氛十分热烈,至中午一点,梅东伟老师做总结发言,全体师生对毛巧晖研究员表达了感谢,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