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登陆
当前位置 > 首页 > 科研进展 > 学术前沿 > 正文
方辉教授讲座“保卣——‘东侯五国’考”成功举行
2022-04-11   何麒

2022年4月6日上午,应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邀请,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方辉教授做了题为“保卣——‘东侯五国’考”的线上讲座,讲座由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侯卫东主持。

方辉教授以1948年于河南洛阳出土的西周初年著名铜器保尊、保卣为切入点,从学术史的角度出发,梳理了学界对保卣铭文的释读,方辉教授着重对铭文中的“保”“及殷东国五侯”做了详细的考证,他列举了学界对铭文中“保”的身份的考订成果,结合出土铜器铭文中有关“太保”的内容,认为保卣中的“保”指的就是太保召公奭。方辉教授从文字学及训诂学的视角出发,赞同蒋大沂将“及”解释为“与闻、参与”、将“殷”解释为“殷见”的观点。

为详细探索铭文中记载的历史事件及弄清“东侯五国”的方位地望,方辉教授对近些年来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中与保卣铭文有关联的四件青铜器做了详细考查,这四件青铜器分别是湖北随州叶家山出土的荆子鼎、北京琉璃河出土的堇鼎、燕侯旨鼎及山东龙口归城旅鼎。方辉教授以古文字学界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采用金文历谱的排定及王国维的“月相四分”说,认为这四件青铜器的铭文与保卣的铭文有着高度的关联性,它们共同反映着《左传·昭公四年》中提到的岐阳之蒐,即成王与诸侯会盟于岐阳。关于这次会盟的时间,方辉教授赞同黄锦前教授推算的成王三年(公元前1040年)二月的观点。方辉教授进一步指出岐阳之盟的发生与周初重大政治军事事件——周公东征——紧密相关。方辉教授指出《尚书大传》与《书序》里分别提到了“三年践奄”及“成王东伐淮夷,遂践奄”,《史记·周本纪》中提到了“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而奄、薄姑这些地名历来被学者视为与“东国五侯”有关。为弄清东国五侯的具体地望,方辉教授梳理了学界关于“东国五侯”的诸多解读,他进而利用《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及《汉书·地理志》的记载,认为东国五侯均在齐地,所谓“东国五侯”,是一种特指,是从西周相延至西汉时期固有的一个历史地理概念。接下来,方辉教授利用《左传》、《尚书》、《尚书大传》、《孟子》、《国语》、《史记》、《汉书》等传世文献的相关记载,结合出土铜器铭文及清华简《系年》,参考众多学者的观点,以海岱地区考古出土的商周时期的遗迹遗物为依托,考证出了薄姑、丰伯、奄、逢、莱等五地的具体地望,并绘制出了五地在地图上的具体分布。

方辉教授的讲座,将考古学、文献史学、古文字融汇到一起,环环相扣,鞭辟入里,考证精当,在同学们中引发了广泛反响,同学们纷纷就商周考古有关问题及西周初期有关历史向方老师请教,方老师一一解疑答惑,加深了同学们的认识,同时也为同学们展示了学术研究的门径与方法。



黄河文明

★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17   电话:0371-22826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