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登陆
当前位置 > 首页 > 科研进展 > 研究成果 > 正文

 黄河文化的主要特征与时代价值

2022-09-26   张占仓


 

    2019年9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调研时明确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我们要系统分析认识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主要特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的保护、传承、弘扬与创新。

 

一、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

黄河文化不仅是一种地域文化,也是一种流域文化,还是一种民族文化,更是一种国家文化。

从地域和流域角度分析,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广大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认识和利用当地的发展条件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既包括共同认可的社会规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也包括在这种价值取向影响下当地的发展观、生存观及生产力发展方式。因为黄河流经地区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其文化影响不仅包括干流流经地区,也包括沿线各支流流经地区。所以,在黄河沿线的不同地段形成的河湟文化、关中文化、三晋文化、河洛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等,都是黄河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

二、黄河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根源性

从考古发现、文献记载、民间传说等多角度分析,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诞生地,在黄河流域特殊环境下孕育出来的黄河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根源。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先人们最早聚居生活与持续繁衍的地方。他们在这里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精神财富,积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迈开了中华文明前行的脚步,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的雏形,并积淀了黄河文化。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在长达三千多年的时间里,黄河流域一直是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中华传统文化大多起源于黄河流域,特别是现在的河南、陕西、山西大中原地区。黄河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源。

(二)灵魂性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黄河文化孕育的儒释道相结合、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支撑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黄河文化是维系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因素,是全民族心理认知的基本坐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黄河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自古便有的民族精神。这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一直深埋在我们民族的灵魂之中,是维系中华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基因。抗战时期,一曲代表广大中国人民心声的《黄河大合唱》从延安窑洞响起,并迅速传遍祖国大地,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为夺取抗战胜利注入了强大精神力量。

(三)包容性

包容文化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互动交流中形成的一种动态的融合文化。草木有情皆长养,乾坤无地不包容,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对大自然包容性最为经典的表述。黄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枢纽区域,由此形成了黄河文化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不仅孕育形成了多民族长期融合、和谐发展的中华民族,也缔造了万姓同根、万宗同源的民族文化认同和崇尚大一统体制的社会主流意识,彰显出中华民族“和为贵”求大同的独特精神标识。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黄河文化的包容性,使中华传统文化在内部形成了丰富多彩、主流价值观明确的特质,在外部则向世界开放,通过交流互鉴,不断接受外来先进文化的滋养,从而使自身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可持续性,促进了中华文明延绵不断、有序传承,形成了君子和而不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开放理念。

(四)忠诚性

忠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血脉,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坐标。走进黄河流域数千年的文明长河,在老百姓心目中,孝当竭力,忠则尽命始终是最广泛的道德认同标准。忠诚,成就了无数伟人流芳百世的历史佳话,也代表着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价值观。在国家与民族的危急时刻,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崇尚对国家忠诚的品格,才孕育出无数无私奉献、为国尽忠的英雄豪杰,保障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传承与发展。

黄河文化的忠诚性,在家庭生活层面,则表现为孝道文化,就是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文化传统。百善孝为先,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家风家教传承的核心内容。孝忠相通,忠孝两全,孝始忠结,相辅相成。孔子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曾子说:孝子善事君。把对父母的孝心转化为对国家的忠心,把对家庭的责任转化为对国家的责任。这是儒家孝道文化的一个特点。自古忠臣多出于孝子,尽孝与尽忠一脉相承,“孝”“忠”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和共同本质。

(五)原创性

从人类早期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无论是早期历史文献记载的伏羲氏造网罟、神农氏制耒耜、嫘祖始蚕丝,还是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等,每一项创新成果都是黄河文化演绎过程中的历史结晶。尤其是代表中国古代杰出科学成就的四大发明,都是由黄河文化孕育创造的。它们代表着黄河文化的原创性,推动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

从中华文化的标志——文字的创造及其历史演变来看,黄河流域是中国文字起源之地,中华文脉肇兴于此、传承于此、灿烂于此。无论是黄帝史官仓颉造字,还是安阳殷墟出土中国最早的甲骨文,从李斯规范书写小篆,到许慎编写出世界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再到活字印刷术和宋体字的发明和使用,汉字文明的每一步演变创新都发生在黄河流域,这也从另一个视角揭示了黄河文化的原创性。在民族精神追求层面,作为东方文明标志的儒、释、道及墨、法等诸子百家思想也都在黄河流域发端、发展和完善。它们均体现了黄河文化的原创性。

(六)可持续性

国际学术界把中华文明称为黄河文明,与埃及的尼罗河文明、西亚的两河流域文明、印度的印度河文明并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其他三大文明由于各种原因都无法保持连续存在,而作为唯一不曾间断的文明,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其可持续性特质特别宝贵。黄河文化是一种在全球有重要地位与影响的国家文化,其所孕育的政治、经济、社会等一系列重要文化内涵具有完备的系统性,构成了一个独特的东方思想体系。作为东方文明标志的儒释道融合思想,与黄河流域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联系紧密。儒家思想,贵和尚中,追求中庸。所谓中庸,就是万事留余,就是和为贵,就是适可而止,讲究从长计议,不追求一时的利益最大化。正是这种价值观,使得东方文明具有稳定发展的内核,维系了中华文明的可持续性。

三、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

(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力量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沉淀和积累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持续创造的大量优秀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基本起点。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无论走得多远,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都要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面向未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统一思想、形成广泛共识的思想基础,而当这种自信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时,自然就能在全社会凝聚起磅礴的历史动力。

(二)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价值引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深度理解黄河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系统性思维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把生态优先”“重在保护落到实处。让我们拥有更多绿水青山,共同创造基于绿色发展基础的金山银山,切实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提供生态环境支撑。

(三)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思想资源

深入挖掘黄河文化中治山治水的秘诀,根据各地的实际需要,探索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将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对策。也正是因为黄河流域上中下游情况差异较大,有极强的代表性,所以在黄河流域探索高质量发展战略对全国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沿黄河各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这是第一次把因地制宜的方法,全面融入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之中。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有了非常明确的着力点,这将对全国高质量发展起到非常好的示范作用。

(四)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迪创新智慧

在黄河流域,从历史神话、民间艺术、建筑工艺、礼仪风俗,到大禹治水、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等,都充满人类文明的智慧之光,对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国内外备受青睐的少林武术、陈氏太极拳、洛阳牡丹及唐诗宋词,都充满着神奇的智慧与迷人的魅力,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而这些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品牌,都是由黄河文化孕育而来的。所以,讲好黄河故事,弘扬黄河文化,搞清楚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给人们以更多启迪,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具有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

(五)为区域协同发展探索多重路径

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与创新,第一次从沿黄九省区跨区域联合协调推进的角度,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不同于以往单纯以工业化、城镇化为支撑的区域发展模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与地域文化全面融合提供了新机遇,必将为新时代盛世兴文创造新的文化经典。特别是黄河文化博大精深,沿黄九省区发挥各自优势与特色,保护、传承、弘扬与创新黄河文化,将为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支撑我们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新机遇、创造新亮点。

(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文化滋养

习近平总书记因自己青年时代的经历,对黄河、黄土地、黄河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认知。这种社会实践与理论思考,加深了他对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东方哲学的理解。他站位世界高度,于2012年首次提出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的哲学新命题,得到了世界的广泛认可与拥护。从人类文明史发展与进步趋势来看,唯有凝聚时代共识的思想,方有拨云破雾的穿透力;唯有洞察未来的远见卓识,方有指引历史前行的感召力。习近平总书记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中蕴含着传承数千年的中国智慧,指明了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为人类文明创造新的辉煌奠定了哲学层面的思想基础。

黄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根源性、灵魂性、包容性、忠诚性、原创性、可持续性的特质。全面认识和把握这些特质,有利于我们坚定文化自信、保护生态环境、促进高质量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区域协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保护、传承、弘扬和创新黄河文化方面要谋划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系统打造代表黄河文化六大特征的典型地标,以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相结合的方式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以具体行动激励全社会坚定文化自信,以更好的包容性合作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作者系省委咨询组研究员、省人民政府专家委员会委员)


黄河文明

★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17   电话:0371-22826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