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登陆
当前位置 > 首页 > 科研进展 > 研究成果 > 正文
《河南日报》侯卫东:二里头都邑与中国古代的“神圣空间”
2021-02-07   侯卫东

公元前1800年左右,在中国新石器时代传统核心区域文化普遍衰落、文化格局彻底改变的大背景下,核心地带中持续发展的区域仅剩下洛阳盆地。洛阳盆地二里头都邑代表的社会进入广域王权国家阶段,中原腹地形成多元一体的王朝文明。

二里头都邑,由网格状主干道界隔成宫城为中心的“里坊式”布局。网格状主干道将300万平方米左右的二里头都邑界隔成宫城为中心的“里坊式”布局,宫城的南北向轴线为全城的中轴线。10万平方米左右的宫城布局严整,包含东、西两组中轴线布局的宫室建筑,发现一座四进院落宫室建筑。面积达1万平方米的1号宫殿为四合院式建筑,南大门有四间门塾和三条门道,是已知年代最早、规格最高的一门三道遗迹。宫城南侧的围垣作坊区发现有青铜器作坊和绿松石器作坊,宫城北侧发现有祭祀类遗存密集的祭祀区。宫城及其周围区域发现较多贵族墓葬,出土了最早的青铜礼器群、绿松石龙形器和镶嵌绿松石铜牌饰等高规格遗物。

二里头都邑的规划理念、宫室布局和建筑形制等代表的都邑制度,青铜礼器群和玉礼器群代表的器用制度,呈现出社会等级分明、统治格局有序的人文景观。二里头都邑代表的文明被商王朝和周王朝继承并进一步发展,历经后世很多朝代的传承,成为影响中国古代都城的核心文化基因,二里头文化也成为此后数千年间连续发展的中华文明的主根主脉。整合考古发现、传世文献和历史地理等研究成果,学术界主流认为二里头都邑代表的文明最优指向是夏王朝。

西周中期铜器遂公盨铭文:“天命禹敷土,堕山浚川”,是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夏“禹”事迹古文字材料。多地春秋时期铜器铭文中提到“禹”“夏”,甘肃天水出土春秋时期西方的秦国秦公簋:“受天命,鼏宅禹迹”“虩事蛮夏”。山东临淄出土春秋时期东方的齐国叔夷钟:“虩虩成唐,有严在帝所。溥受天命,翦伐夏祀。败厥灵师,伊小臣唯辅。咸有九州,处禹之堵。”湖北随州出土春秋时期南方的曾国芈加编钟:“伯括受命,帥禹之绪,有此南洍”。可见,春秋时期中原之外的西方、东方和南方都强烈地认同“禹”,应当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洛阳盆地在春秋时期是周天子王城所在地,从政治上和地理上都是上述三处铜器出土地点的“中央”。《诗·商颂·殷武》:“昔有成汤……天命多辟,设都于禹之绩”,说明商王族子孙认为成汤在夏禹活动的地方营建了都城,结合春秋时期铜器中对“禹迹”的尊崇现象,可知商王朝、周王朝都把“禹迹”作为“神圣空间”看待的。

西周王朝的东都成周也在洛阳盆地,西周初年的铜器何尊铭文“惟王初遷,宅于成周……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逸周书·度邑》记述周武王的话:“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过于三涂,我北望过于有岳,丕愿瞻过于河,宛瞻于伊洛,无远天室。”《史记·周本纪》有类似的话语。西周初年金文与传世文献相印证,说明周武王把洛阳盆地的成周视作位居天下之中的“中国”,是夏王朝的都邑所在地。《战国策·魏策》提到吴起的话:“夫夏桀之国,左天门之阴,而右天谿之阳,庐、睪在其北,伊、洛出其南。”《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也提道:“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可见,战国时期也清楚地把夏桀所居的夏王朝晚期都城指向洛阳盆地。

二里头都邑之东约6公里是始建于商王朝初年的偃师商城,全城面积190万平方米左右,有布局严整的宫城、仓城和发达的给排水设施,宫城内密布四合院式宫殿建筑。《汉书·地理志上》“河南郡偃师县”班固自注“尸乡,殷汤所都”。唐代的《括地志》上说“偃师为西亳,帝喾及汤所都”。偃师商城附近出土的大量唐代墓志中有很多处以“亳邑乡”为地标,说明汉代以来人们长期把商王朝第一个王成汤所都的“亳”地指向偃师一带。西周时期在洛阳市区瀍河两岸有密集的贵族墓地和其他高规格遗存,与西周初年营建的成周地望和年代相合。西周成周附近就是东周时期天子的王城。白马寺一带的汉魏故城叠压着东周时期的成周城,西汉初年在此临时立都,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朝代相继建都。隋唐东都、北宋西京在今洛阳市区,与西周时期的成周、东周时期的王城有重合。二里头都邑宫城居中及中轴线理念已初步彰显“建中立极”的思想,北魏洛阳城将帝都“建中立极”的理念发挥到顶峰。可见,夏代晚期直到北宋时期,洛阳盆地的伊洛河两岸形成了一个“神圣地带”,历代把这里作为“神圣空间”来对待,这种观念至少是从二里头都邑开始的。

纵观中华大地的五千年文明史,夏商周至北宋的三千年历史长河中,二里头都邑所在的洛阳盆地长期作为王朝的主都或副都,承载了黄河文化的主根主脉,也承载了中华文明的主根主脉。洛阳盆地长期作为政治和文化中心形成的“神圣空间”,成了中华民族的一个精神家园,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等成为人们遨游“神圣空间”的热点目的地。

来源《河南日报》2021年2月6日


黄河文明

★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17   电话:0371-22826115  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