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地处内陆腹地的河南提供了新的战略机遇,也带来了新的历史挑战。面对这一重大的历史机遇和挑战,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要以陆桥通道为基础,积极主动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实施“东引西进”战略升级版,争创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承东启西国家战略支点和内陆开放国家战略枢纽,将郑州规划建设成为国家中心城市,为丝绸之路—陆桥经济带这一国家发展“一级”战略轴线提供战略支撑。
“丝绸之路”正在重塑国际地缘格局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将通过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资源的合作开发、贸易与投资的自由化等一揽子安排,推动亚欧经济一体化,促进创建亚欧大陆自由贸易区,这必将对当前全球经济版图产生重要影响。
英国著名地理学家和地缘政治家麦金德曾将欧亚大陆中央与北方的大平原这一没有通海水路、却适合陆地交通的广大地区称为“心脏地带”,并提出“谁控制心脏地带,谁就统治世界”的著名论断。美国地缘政治家斯皮克曼则认为统治世界的“钥匙”是包围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整个“新月形边缘地带”,他的著名论断是,“谁支配着边缘地区,谁就控制欧亚大陆;谁支配着欧亚大陆,谁就掌握世界的命运”。“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全球战略重心开始向亚太地区转移。为控制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和“边缘地带”,维护其全球战略利益,早在1999年,美国国会就通过了“丝绸之路战略法案”。2011年7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印度参加第二次美印战略对话期间,又一次明确提出“丝绸之路”计划,意在孤立和遏制中国,与中俄两国展开地缘政治争夺。在东亚,为保证能源来源的多元化,日本也提出了“丝绸之路外交”。1997年,桥本内阁首次提出“丝绸之路外交”设想,开始加强与中亚的交往,强化在这一地区的政治与经济影响力。
中国是一个同时有海陆疆域的国家,本身既处于“边缘地带”,又与“心脏地带”直接相邻。在地理上看,其西部地区本身就是“心脏地带”的有机组成部分,并通过丝绸之路与欧亚大陆心脏地带建立了紧密的经济文化联系。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就提出了“丝绸之路”的概念,并贯通了东起连云港、经中亚国家,西至荷兰鹿特丹的新亚欧大陆桥。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正式写入中央的文件。这标志着中国版的现代“丝绸之路”,作为密切欧亚各国经济文化联系的友谊桥梁,正式列为中国的国家战略,并将成为冷战之后欧亚大陆地缘政治与经济合作发展的纽带,促进经济带上的相关国家、城市和区域的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
从中国地缘政治、地缘经济的态势看,“丝绸之路”实质上是中国立足亚欧大陆实施“东稳西进”战略的核心内容。北京大学王缉思教授2013年在“中国的全球定位与地缘政治战略”的演讲中提出,“亚欧大陆是中国同美欧日俄印等强权长期竞争合作的大舞台,应该充分利用‘中间国家’的地位,以‘大周边’即地理意义上的亚洲为地缘战略依托,承东启西、承南启北,陆权与海权并重,在亚欧大陆乃至全球下一盘更大的棋”。为此,在东亚,“中国应该在东海、南海的海疆问题上巩固已经取得的成果或者是进展,徐图缓进,向东盟释放善意,稳步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坚持无核化原则,促朝韩恢复接触,防止军事冲突,稳定台海两岸关系,继续同美日周旋。就是稳住中国的‘东边’”;而在中亚、南亚、西亚、北非,“中国应加快同西部境外国家的经贸合作发展速度,开通更多的陆地通商口岸,尽快打通从东部沿海向印度洋、地中海、西欧大西洋沿岸的若干座大陆桥,推动沿线地区的铁路、公路、港口、机场建设,减轻对东部海上通道的依赖。拉近同俄印欧和地区大国的关系,缓解美战略重点东移的压力”,这就是“西进”。
从长期看,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将通过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资源的合作开发、贸易与投资的自由化等等一揽子安排,推动亚欧经济一体化,促进创建亚欧大陆自由贸易区,形成亚欧东西方合作发展的新格局,这必将对当前全球经济版图产生重要影响。因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两端,是当今国际经济最活跃的两个引擎:欧盟与东亚;而在经济带中间,是资源丰富、地域广袤的“心脏地带”,其发展经济与追求美好生活的普遍诉求,与两大经济引擎通联的需求叠加在一起,共同构筑了丝绸之路复兴的国际战略基础。
丝绸之路经济带将重塑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格局
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为重要标志,我国对外开放的战略格局正在重构。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向西开放”,我国西部地区正在展开新一轮的区域竞争与发展合作。在东、西双向开放的背景下,中部崛起再次面临考验。
未来20年,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仍然会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基本主线,延续现阶段所形成的区域发展格局,但“西部大开发”将居于战略的优先地位。因为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国内经济结构深刻调整的背景下,中国需要更加深入地参与世界分工和国际经济合作,在全面提升沿海开放、向东开放水平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内陆开放、沿边开放、向西开放,在地缘政治经济战略上立足亚欧大陆实施“东稳西进”,这会进一步凸显作为“西进”战略核心的大西北和大西南地区的地缘政治经济战略地位。从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来看,新疆、青海、宁夏、甘肃、陕西等西北省区,在与中亚、中东欧、南亚和西亚的经济文化联系上具有地缘、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优势;而广西、云南、四川、重庆等西南省区,在与东盟、南亚、西亚的经济文化联系上具有地缘、历史和文化等方面的优势;从海上丝绸之路看,广西则具有西部其他省区所没有的海港优势,是西南、中南腹地与东盟国家联系的重要战略支点。显然,在国家层面,“一带一路”建设已成为打造我国“西部大开发”升级版的关键战略性通道和发展轴带。
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为重要标志,我国对外开放的战略格局正在重构。目前,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向西开放”,我国西部地区正在展开了新一轮的区域竞争与发展合作。在我国东、西双向开放的背景下,中部地区的崛起再次面临考验。自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中部地区依靠自身的要素禀赋、市场条件和发展基础,大规模承接了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但中部地区也一直存在着长江沿岸省份和黄河沿岸省份之间的激烈竞争。地处长江中游的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四省,由于有长江经济带这一国家战略轴线为支撑,有长江中游城市群这一四省合作共建的国家级城市群为战略支点,有来自长江下游的长三角经济区、长江上游的成渝经济区东西两翼的支持,有来自东南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经济辐射,虽然在国家的丝绸之路战略中处于“战略腹地”的位置,但在国家区域发展的新棋局中仍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与此相比,地处黄河沿岸的河南、山西,除国家出台的中原经济区指导意见和规划以及山西要加快融入环渤海经济圈之外,在国家层面的区域战略中,除了河南的粮食、山西的煤炭在全国具有突出的战略地位之外,其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构中存在着再次被边缘化的危险。国家层面多次强调,着力打造东北老工业基地、中西部沿长江区域、西南中南腹地三大新的经济支撑带,促进西北地区增强实力,在向西开放中形成新优势,是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战略重点,而这四大战略重点中,很难找到河南和山西的位置。
丝绸之路经济带给河南带来新的战略机遇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内布局与国家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新型城镇化建设格局要保持高度衔接,将大大提升陆桥通道的国家地位,这有利于强化和发挥中原经济区的国家战略支点作用,提升其交通和物流枢纽的战略地位;为河南实施“东引西进”战略升级版、建设内陆开放的国家战略枢纽、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提供了重大的历史机遇;为郑州规划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了广阔腹地和历史机会。
河南要摆脱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重构中长期作为战略腹地而非战略核心的“困境”,就要深入分析和紧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勾画与建设的历史机遇,变被动为主动,变“腹地”为“核心”,强化和凸显中原经济区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重构中的战略枢纽地位与价值。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内布局与国家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新型城镇化建设格局要保持高度衔接,将大大提升陆桥通道的国家地位,有助于构建国家级重大战略支撑:“丝绸之路—陆桥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作为国家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重大战略举措,其区域布局需要更好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地缘政治经济关系为基础,将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新型城镇化建设格局高度衔接、有机统一起来。从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格局来看,国家出台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中央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以及即将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均提出要构建“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即以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以国家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的城市化地区为主要支撑,以轴线上其他城市化地区为重要组成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从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来看,作为东起连云港、西至阿拉山口的运输大通道的陆桥通道,本身就是公认的亚欧大陆桥的中国部分,也是公认的丝绸之路的有机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由于在陆桥通道的东段缺乏规模巨大、竞争力强的中心城市和发达的经济区,陆桥通道在国家区域开发中的地位赶不上长江通道。与长江三角洲的向东开放和长江通道的国内区域合作发展相比,陆桥通道的价值在于亚欧大陆的合作发展,只有向东、向西同时开放,特别是向东开放质量的提升、向西开放的全面开展,陆桥通道的价值才能充分凸显出来。因此,从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高度,陆桥通道应该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基础,构建以陆桥通道为核心的“丝绸之路—陆桥经济带”,有利于在沿海经济带这一国家发展“一级”战略轴线的基础上,再形成两条支撑国家全方位开放、区域协调发展、和平崛起和伟大复兴的“一级”战略轴线:丝绸之路—陆桥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
丝绸之路—陆桥经济带的构建,有利于强化和发挥中原经济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支点作用,进一步提升其交通和物流枢纽的战略地位。中原经济区在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位于陆桥通道和京广通道的交会区域,中原城市群是国家的重点开发区和国家重点建设的城市群。《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和《中原经济区规划》均强调,中原经济区在全国具有不可取代的“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交通区位优势,并将“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作为其五大功能定位之一。这意味着,如果说连云港—徐州所组成的东陇海经济带或者更大的淮海经济区作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连云港作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会节点以及未来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重要纽带、中亚国家以及我国中部和西北地区的重要出海口,那么,东邻东陇海经济带和淮海经济区、西接西北丝绸之路通道和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中原经济区,就具有承东启西的国家战略支点作用。
“一带一路”东西双向开放,为河南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提供了重大的历史机遇。中原经济区是丝绸之路—陆桥经济带国内段上人口最多、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区段,在国家内陆开放中具有战略枢纽地位。在新时期,河南省重启、重构和实施“东引西进”战略,全力打造内陆开放的国家战略枢纽,不仅非常急迫和必要,而且在“一带一路”的东西双向开放中获得了新的重大机遇。所谓重启,就是强调“东引西进”战略的连续性和持续性,将深化对东开放、承接外资及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和加强向西开放、扩大西部地区的市场和资源基地作为重大的战略举措;所谓重构,就是强调新时期“东引西进”的时代性、创新性和全球性,通过东引,也就是通过强化与环太平洋发达国家和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承接和人才、技术、经济联系,提升产业层次和创新发展能力;通过西进,扩大在我国西部、中亚、中东欧、俄罗斯、西欧、南亚、西亚和非洲等地区的市场占有率和关键资源的获取能力,强化与中亚、中东欧和欧盟的经济技术合作。通过丝绸之路—陆桥经济带建设,将“西进”战略放在河南省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位置,有助于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发挥和转移河南在农业、能源、冶金等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丰富经验和技术能力,化解河南省电解铝、化工等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加快在西部地区、中亚地区建立农业、原材料和能源基地,推动河南部分能源原材料产业向西转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丝绸之路经济带推动着区域合作的全面拓展和深化,为河南省实施“东引西进”战略升级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首先,中亚、东南亚等国家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我国周边14个国家中有一半以上的国家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超6%,是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活跃,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地区。而根据2012年的全球GDP排名,如果河南省作为一个经济体的话,其在世界版图上经济排名大致为第24位,完全具备与上述地区开展深度合作的基础与条件。其次,欧洲国家为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亟须与保持经济强劲增长势头和拥有巨大市场容量的中国开展深度合作,河南的优势非常明显。再次,河南省与亚欧国家资源禀赋不同,发展阶段相异,开展经济、技术、贸易、能源资源合作互补性强。最后,河南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基础好、潜力大,开展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国际合作,有利于打造国际知名的沿黄和沿丝绸之路的复合黄金旅游带。
丝绸之路经济带为郑州规划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了广阔腹地和历史机会。与长江经济带将形成上海、武汉、重庆三大国家中心城市相比,丝绸之路—陆桥经济带将形成两大国家中心城市。在西段,西安是辐射我国大西北的国家中心城市;而在东段,郑州则应成为辐射我国广大黄淮海平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国家中心城市。在丝绸之路—陆桥经济带的90多个城市中,从腹地、区位、交通、资源等多方面综合评估,郑州市的发展潜力位居榜首,领先于西安、兰州和乌鲁木齐等其他中心城市。以中原城市群为核心、以中原经济区为基础,将郑州的定位从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上升为国家中心城市,有利于提升郑州在国家乃至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功能等级,与西安一起,形成对丝绸之路—陆桥经济带这一国家发展“一级”轴线的战略支撑。同时,也只有将郑州的定位上升为国家中心城市,中原经济区才能真正成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内陆开放的国家战略枢纽。
丝绸之路经济带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功能定位的实现提供了新的战略保障。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五大战略功能定位中,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门户是支撑其他战略定位实现的基础,也是中原经济区成为内陆开放国家战略枢纽的核心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国家重大的开放战略,有利于郑州航空港着力发展航空物流、高端制造、现代服务三大主导产业,推动电子商务、物流快递、国际航空网络和金融结算“四位一体”的跨越式发展,这为航空港构建覆盖全球的货运网络体系、打造丝绸之路—陆桥经济带供应链的东方中心和价值链的高端基地提供了可能。
积极主动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河南以什么角色纳入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规划并在其中有较高层次的功能定位,仍然存在变数。河南应该站在国家的高度,立足河南的优势,积极主动谋划国家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找准自身的战略定位。
中原经济区在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构建中虽然具有不可取代的历史和现实地位,但是能否纳入、以什么样的角色纳入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规划范围,目前还不明确。在“一带一路”的国内布局上,目前西北5省区、西南4省市区和东南沿海5省,已被明确纳入研究范围。河南以什么角色纳入其中、起什么作用?是在战略上争创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桥头堡,还是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家战略支点,还需要深入的学术讨论并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认可。因此,河南省能否纳入到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规划范围并在其中有比较明确和更高层次的功能定位,目前仍然存在变数。这也意味着,河南省必须克服传统的内陆意识,不能坐等国家的规划,而应该站在国家的高度,立足河南的优势,积极主动谋划国家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并找准自身在其中的战略定位。
强化东西双向开放,争创内陆开放国家战略枢纽。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背景和根本指向是“向西开放”,而“一带一路”强调的是东西双向开放。地处内陆腹地的河南,只有强调“东西双向开放”,中原作为“天下之中”的地理区位才能变劣势为优势。
明确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国际功能定位。河南当前所实施的三大国家战略“粮食核心区战略、中原经济区战略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战略”,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国内指向的战略。如粮食核心区战略旨在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中原经济区有五大战略定位: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以及中央与河南所强调的持续探索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两不三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都没有明确涉及中原经济区在全球化时代和国际经济下的功能和定位。虽然在最具开放型的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战略中,虽然突出了航空经济发展的国际化背景和功能定位,但还比较宽泛和笼统,尚缺乏指向明确的国际功能定位。
提升郑州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东段最大的中心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郑州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东段最大的中心城市,其综合竞争能力还不强,中心枢纽的地位不容乐观,辐射带动城市群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周边中心城市发展对郑州枢纽地位正在形成挑战。随着铁路、公路建设加快,全国逐步形成了多中心、多网格、多节点空间布局,丝绸之路上的西安、兰州、乌鲁木齐等重要节点城市都在争创交通优势,而在京广通道上,武汉的交通枢纽地位在迅速提升,这都对郑州的中心枢纽地位形成了挤压。二是枢纽能力有待提升。民航、铁路、公路枢纽场站基础设施规模不足、作业装备技术落后;各枢纽场站间缺乏便捷、快速的中转运输方式;与城市交通衔接不畅,换乘转运功能不完备,枢纽场站周边拥堵严重。三是枢纽功能需进一步完善。枢纽场站综合商业开发滞后,一体化运输服务水平低,缺乏全国性乃至全球性大型物流企业。
打造一套体系化的对外开放政策平台。河南省沿“丝绸之路”的东西开放尚缺乏成体系的政策平台。河南虽然有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产业集聚区、出口加工区、综合保税区、金融集聚区等对外开放的政策平台,尚缺乏自由贸易区、中外合作开发园区,陆地和航空口岸的规模小、服务能力还比较弱;金融、物流等生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低,集聚和辐射效应不显著。只有从战略上规划和建设一套体系化的对外开放的政策平台,才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构建和建设中发挥主导和带动作用。⑥
□策划:张建赵铁军□主持人:张光辉苗长虹□课题组成员:孙德中赵建吉刘玉梅艾少伟吕可文□执笔:苗长虹艾少伟□责任编辑:李力□美编:刘竞
摘自《河南日报》2014年3月8日第八版 pdf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