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月1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会议召开,意味着今年“一带一路”战略进入实质操作阶段。积极融入、主动对接“一带一路”战略,是我省实现对外开放突破和升级的一次重大战略机遇。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中原腹地走向开放前沿。围绕这一主题,河南日报和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暨“黄河文明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河南协同创新中心联合成立课题组,就如何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提升经济发展动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推动中原与沿线地区的协同合作共赢等几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从今日起刊发研究成果,以飨读者。
1 重塑中国地缘政治经济新格局的战略选择
“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最高决策层主动应对全球形势和国内经济新常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新全球环境背景下,“一带一路”将重塑我国地缘政治经济格局,为新一轮全球化注入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
全球经济复苏乏力急需开拓新的增长空间
当前世界经济仍处在结构调整和缓慢复苏为特征的后危机时代,不同国家的经济表现差异显著。总体而言,全球经济将持续复苏但难以有大的改善。联合国报告《2015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认为,全球经济获得复苏的时间要远比预期的时间长,从中长期来看,世界经济还面临着陷入低增长的风险。2015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将2015年全球经济增速由2014年10月预测的3.8%下调至3.5%。在此背景下,“一带一路”将为世界经济注入新的增长动力。“一带一路”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是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带,分别从陆上和海上推进互联互通,拓展开放通道。相关国家通过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通过深化区域合作激活发展动力,加速新一轮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目前已有50多个沿线国家明确表态支持并将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已经超越双边和地区范畴,具有全球影响和世界意义。
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呼唤中国企业“走出去”
全球金融危机后,西方发达国家再度将重整制造业视作拉动经济复苏、恢复经济活力的关键,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实现本国的“再工业化”。如美国先后出台“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和“美国制造业复兴计划”,欧盟提出了“增强型工业革命”,德国也在推行“工业4.0”运动。制造业回流使发达国家在科技、信息、研发等方面长期积累的优势进一步强化,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受益者。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一方面,制造业回流使产业资本重回发达国家,全球资本流动下挫,将面临投资减速、外贸下滑,经济下行压力大;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在产业链核心环节上具有垄断地位,对其他国家的配套企业具有较强控制能力,后者对前者的依附性增强。“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资金短缺、基础设施不完善、技术落后等是经济增长的瓶颈。加强对外合作,争取更多的外部资源成为这些国家推动经济增长的战略选择。“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使我国发挥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发展蓄积的相对优势,推动企业走出去,为相关国家提供必要的产品、技术、设备、资金,在促进相关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为我国经济增长创造新的机遇。
中国主导“一带一路”开发合作框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然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不断参与和融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也倡导成立了一些地区或国际组织,但主导权甚至话语权较弱,而欧美发达国家仍是掌控全球政治经济及贸易规则的主要力量。我国不但需要接纳国际规则,更需要在国际舞台发出自己的声音。“一带一路”是由我国主导的体系性、机制性的国际合作和发展机制,统领上海合作组织、博鳌亚洲论坛、中欧论坛、中非合作论坛、中阿合作论坛、金砖国家峰会等对话平台,通过在运作和推动过程中培育全球治理经验,稳步提升我国的全球话语权。
2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重要战略支撑
当前,世界经济长期结构性调整、新一轮产业变革融合与我国经济增长阶段性转换相互叠加,使我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各地区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经济下行压力,我国经济已全面进入新常态。
中国经济全面进入新常态
经济增速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目前,国内面临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多重叠加,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存在。随着经济增速的回落,一些长期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暴露出来,如化解产能过剩任务艰巨,新的增长点青黄不接,产业转型任重道远。我国GDP增速自2012年开始回落,2012-2014年增速仅为7.7%、7.7%和7.4%,全面告别过去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
经济发展动力均衡多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将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与低成本的土地、劳动力相结合,通过外向型增长模式,实现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长期以来经济增长依赖投资与出口拉动的局面逐步转变,类似“四万亿”的经济刺激政策将不再出现,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增强。2014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比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高2.6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消费驱动型经济模式初步显现。
产业转型升级态势明显。2013年我国开始形成“三二一”型产业结构,2014年这一趋势得到强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第二产业高5.6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3%和10.5%,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0和2.2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4.8%,万元GDP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同比下降4.8%和6.3%。我国经济正逐步告别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向高技术、低消耗的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
科技创新及新兴业态发展迅速。在创新驱动战略带动下,2014年我国研发经费支出同比增长12.4%,占GDP的比重为2.1%。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金额8577亿元,同比增长14.8%。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壮大。在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推动下,2014年快递业务量与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1.9%和41.9%;全国网上零售额27898亿元,增长49.7%。这些新产业、新业态尽管规模较小,但代表着新兴的增长动力。
“一带一路”是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重要战略支撑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局。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新常态的重要战略支撑。
打造对外开放新格局,加速我国企业走出去。我国经济增长得益于东部沿海的率先开放,更多强调引进来。为了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发展空间、释放发展潜力,需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凸显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一带一路”沿线多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约占全球的63%和29%。深挖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潜力,必将提升这些国家在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地位,促进我国中西部和沿边地区加速对外开放,推动东部沿海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海外投资是大国深化国际经济合作的客观要求,也是一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中国产业创新升级和当前拥有近4万亿美元的巨额外汇储备,迫切需要企业走出去以实现资源、技术和市场的全球配置和优化。
推动东部地区转型,打造西部大开发升级版。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市场需求明显减弱,我国东部地区贸易驱动型的外向型增长模式受到一定制约,同时结构性矛盾和产能过剩压力凸显。通过“一带一路”战略,打造新的亚欧商贸通道和经济发展带,形成与东南亚国家和中亚地区各国联动发展的新局面。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一直是制约其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使西部地区变身我国开放前沿,通过搭建开放型经济发展平台、打造西部大开发的升级版,成为西部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
保障能源安全,打造能源供给的多元化格局。当前,我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2014年进口原油3.1亿吨,同比增长9.4%,原油对外依存度高达59.6%。从经济安全和能源安全考虑,我国需要构建多元化的能源进口战略。在目前中国十大原油进口国中,西亚、俄罗斯、中亚国家占据8席。“一带一路”战略成为中国与沿线国家发展经贸关系、保障能源安全的突破口,不仅为我国提供了安全可靠的能源进口来源,也使这些国家获得稳定的能源出口市场。“一带一路”新增的大量陆路资源进入通道,使油气来源受到有关国家政局动荡、区域安全形势影响的局面大为改观,能源供应的多元化格局不断完善。
3 河南是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典型缩影
河南经济发展在全国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河南是我国经济大省,但不是经济强省;是农业大省,但不是农业强省;是人口大省,但不是人力资源大省和强省;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大,但自主创新能力较弱。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首次提出“新常态”,而后得到全国响应和国家认同,表明河南当前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整个国家当前的处境。
经济下行压力大,GDP增速持续降低
除受金融危机影响严重的2008年和2009年,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河南省GDP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左右。但河南省GDP增速变化与全国有很好的一致性,都从长期以来的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2012年全国GDP增速开始低于8%,至2014年降到7.4%;河南省从2012年前的两位数增长降至2014年的8.9%。
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河南产业结构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总体而言,全国和河南省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河南省制造业细分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前五位的行业为农副食品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全国主营业务收入占比前五位的行业为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河南省重化工业化发展特征明显,占比前五位的行业多为能源和资源型;全国占比前五位的行业多为装备制造和一般技术密集型,相对而言,全国产业结构优于河南省。从三次产业结构看,2014年全国和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9.2∶42.6∶48.2和11.9∶51.2∶36.9,尽管河南省第三产业比重稳步提升,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3个百分点。
技术创新能力有所提升,河南总体水平相对较低
长期以来,我国对生产要素驱动的路径依赖严重,目前正艰难地探索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战略转型路径。虽然通信设备、高速铁路等产业涌现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但是总体上创新成果支撑不力、企业创新能力不足、高端创新人才缺乏,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不够明显。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14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国排名比去年提升6位,但还是排在相对滞后的29位。
河南省近年来技术创新能力有所提升,但总体水平偏低。2014年河南省高成长性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2.6和11.4个百分点,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45.0%和7.6%。但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4》对全国各省区域创新能力排名中,中部地区的安徽、湖北位列前十,河南排名仅处于中游。从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看,2013年河南实现4284.4亿元,在全国排名第七,仅为广东和江苏的15.4%和17.2%。
产能过剩问题较为严重,河南结构矛盾更为突出
当前我国的需求与生产矛盾突出,工业领域产能过剩问题严重。2014年三季度,我国产能利用率为78.7%,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处于近4年来的较低水平。河南省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如普通钢材严重过剩、高端的特优钢供应不足;电解铝用电成本远高于西部省份;水泥产业集中度不高、市场竞争无序。受市场萎缩、综合成本上升、创新能力不足等因素影响,企业开工不足,经济效益下滑,已经成为我省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诸多问题的根源。
省委书记郭庚茂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河南与全国一样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同全国相比,既有共性的一面,也有自身个性的一面。”我们要把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这个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作为核心要求,结合河南实际,深刻认识、科学把握新常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主动作为,不断迈出河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新步伐。
4 重构河南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强劲动力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重构河南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动力引擎,要做到“一个适应,四个坚定不移”,加快推动“一个载体、四个体系、六大基础”建设,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开创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以“一带一路”战略统领河南“十三五”规划和对外开放进程
以“一带一路”统领河南省“十三五”规划和对外开放进程,需要将郑州航空港放到“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支点进行定位,将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国家战略与“一带一路”战略全面对接。
积极融入、主动对接“一带一路”战略,是我省实现对外开放突破和升级的一次重大战略机遇。一方面,应继续完善和发展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等承接载体,积极承接以富士康为代表的跨国公司和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提升向东开放水平。另一方面,应积极探索和加快向西开放的步伐。以钢铁、水泥、玻璃等为代表的产能过剩行业,应沿着“一带一路”进行资源和市场配置,焕发新的生机;基建和装备等优势产业,应发挥资本、品牌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加快拓展海外市场;资源和能源型企业,应走出去利用当地的资源能源、环境容量,把价值链放到全球范围内进行更合理的配置和调整,提升国际竞争力;农业应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培育一批走出去大型农业企业,充分发挥其在农业耕作技术、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优势和经验,开发利用国外农业资源,建设一批海外农业产业基地、新技术推广示范基地。通过农业走出去,在一定程度上分担我省农业和粮食生产任务,也为我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拓展空间。因此,强化向东开放与加快向西开放结合,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格局重构,构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成为我省全面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内容。
以申报中国(河南)自贸区为抓手,完善对外开放载体平台
紧紧围绕“建设大枢纽、发展大物流、培育大产业、塑造大都市”的要求,全面提升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吸引力、带动力和影响力。依托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积极创造条件申建中国(河南)自贸区,探索内陆地区建设自贸区的经验模式,完善我省对外开放载体平台。加快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建设,增开国际货运航线,进一步发展连接世界重要枢纽机场和主要经济体的航空物流通道,完善陆空衔接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提升货运中转和集疏能力。加强同天津、青岛等沿海城市的通关协作,实现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以申报中国(河南)自贸区为战略突破口,实施外资准入和负面清单政策,尽快形成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重要门户。
以中原城市群为平台,努力打造“一带一路”战略高地
打造“一带一路”战略高地,关键是提升中原城市群核心竞争力。积极谋划以打造中西部跨省级行政区的国家级城市群为目标的中原城市群建设。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云计算、物联网、电子商务等新业态。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为战略突破口,带动郑州都市区、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和辐射区的发展。推动中原城市群各城市间产业合理分工与协同发展,强化郑州中心城区与郑汴洛、新焦许联动发展。以米字形高速铁路为联系轴线,积极构建与京津冀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关中天水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等相关地区的产业协作。
依托郑欧国际货运班列、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完善陆空对接、多式联运、内捷外畅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强化在“一带一路”货物集疏的物流成本和时效成本优势,建设亚欧大宗商品商贸物流中心。发挥中原经济区作为西部地区资源输出和南北区域交流合作的战略通道功能,借力“一带一路”战略,积极鼓励中原油田等能源企业走出去开拓能源资源。依托濮阳等城市发达的油气管网优势,建设集原油、天然气等综合能源物流中心和储运交易中心。发挥我省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以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开封、洛阳、郑州为载体,建设“一带一路”与中原文化、盛唐文化、宋文化交流中心。
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契机,打造“一带一路”的核心战略支点
要从根本上提升郑州、洛阳等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强化与其他战略节点城市的合作和互联互通能力,尽快融入“一带一路”城市网络体系并在其中明确定位,力争成为高等级枢纽并发挥领导组织作用。一方面,继续承接产业转移,着重吸引跨国公司和国企的龙头型、引领型企业和项目,吸引跨国公司(区域)总部、研发中心落户河南;另一方面,鼓励本土企业通过行业整合和重组做大做强,积极融入全球生产网络,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
积极推进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不断提高国际竞争能力、辐射带动能力、交通通达能力、科技创新能力。首先,依托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大力发展智能手机与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飞机维修、航材制造等高端制造业,吸引高端研发、总部经济、物流、金融、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打造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其次,不断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国际性物流中心。强力推进航空港、国际陆港、郑欧班列、跨境E贸易服务试点、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汽车整车进口口岸、肉类口岸、食品药品口岸、粮食口岸、邮政口岸等要素平台体系建设。再次,依托郑东新区“两圆一带一方块”金融集聚核心功能区,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集聚要素平台,延伸金融产业链条,优化信用环境,构建国际化区域金融中心。最后,依托郑州高校科技资源优势、人力成本优势和制造业优势,把握全球服务业转移和服务外包离岸发展的新趋势,着力在应用软件、动漫和文化创意、物流等服务外包行业取得突破,积极发展高知识含量、高附加值的研发服务外包,争取成为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