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发挥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优化发展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形成东北地区、中原地区、长江中游、成渝地区、关中平原等城市群。“十三五”时期,我国将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绘好“一张图”,走活“一盘棋”,为我国经济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开拓新空间、注入新动力。河南作为地处我国东中西区域联动发展、协同发展的核心枢纽,作为中西部地区第一人口和经济大省,地理和交通区位优势突出,人力资源丰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潜力巨大,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支撑下,要牢牢把握国家制定新时期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进一步提升中部地区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的新的历史机遇,在中部崛起和内陆开放中奋力发挥引领支撑作用。
河南应在战略实施中实现更大担当
(一)中部地区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地位更加凸显
中部六省进出口总额及增速(2015)
为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新世纪以来,我国实施了“四大板块”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实施,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条件、发展能力和发展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中部地区国土面积103万平方公里,南北横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支撑带的战略枢纽和中心腹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中部崛起战略实施以来,中部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由2006年的18.8%提高到2015年的20.3%;对全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18.6%提高到21.6%;人均GDP由全国平均水平的68.8%提高到76.1%。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部地区经济实现持续较快增长,2013-2015年GDP增速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2个、2.1个和1.8个百分点。2014年,中部地区城镇化率仅为49.8%,远低于东部63.6%和东北60.8%的水平,较全国平均水平低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将成为加快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战场。中部地区拥有3.6亿人口,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是我国内需增长最具潜力的区域。
河南是中部地区第一人口和经济大省。2015年,河南省实现GDP总量3.7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五位,占中部地区的比重达1/4;进出口总额738亿美元,位居中部第一位;户籍人口10722万人,常住人口9480万人,分别位列全国第一和第三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6.9%,与全国56.1%的水平相差9.2个百分点。河南是全国的缩影,更是中部地区的缩影。河南领先的人口和经济规模,丰富的人力资源,巨大的城镇化和消费潜力,为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第一方阵,打造促进中部崛起的核心支撑和带动全国发展的战略支点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河南应在新十年中部崛起中发挥引领作用
“十二五”期间,河南加快“一个载体、四个体系、六大基础”建设,着力打造“四个河南”、推进“两项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大成就,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了内陆腹地战略支撑作用,为促进中部崛起作出了重大贡献。
河南要在“一带一路”建设和中部崛起中实现更大担当,离不开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强力支撑。第一,“十三五”时期,国家重点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为河南打造“一带一路”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互动合作的重要平台、内陆对外开放高地提供了重要契机,有利于凸显河南作为连接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两大经济支撑带中介枢纽的优势。第二,国家目前在制定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新十年规划,对于河南进一步深入实施三大国家战略,在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三基地一枢纽”建设中厚植发展优势提供了政策支撑。第三,国家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力度,编制实施“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和易地扶贫搬迁、以工代赈专项规划,组织实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有利于河南加快实施“三山一滩”群众脱贫工程,打赢脱贫攻坚战。第四,国家把中原城市群作为中西部地区重点培育的跨省域城市群,有利于加快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构筑“一极三圈八轴带”发展格局,增强郑州、洛阳在“一带一路”中的节点支撑作用,打造郑州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建设郑州都市区和国际商都。第五,统筹推进国际国内合作,有利于河南按照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推动产业国际化布局,推动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加强与周边省份在交通、生态、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协作,打造黄河—丝路生态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新支撑带。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战略体系
中原更出彩需要国家给予更大支持
(一)谋划建设黄河—丝路生态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新支撑带
“十三五”时期,除重点推进“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外,国家也提出争取再用10年左右时间,使东北地区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支撑带;积极培育以粤港澳大湾区为龙头,珠江—西江经济带为支撑,西南、中南地区为腹地,辐射南亚、东南亚,对接“一带一路”的新的经济支撑带。显然,要构筑完善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新支撑体系,在我国南北两翼建设和培育的这四大经济支撑带中间,还需要一个脊梁作为核心支撑,这就需要构筑和培育以黄河文明为根基,以黄河生态文化和新丝路经济走廊为纽带的黄河—丝路生态经济文化一体化新支撑带。这一支撑带以山东半岛、中原、关中、宁夏沿黄、兰州—西宁、天水北坡等城市群为支撑,覆盖鲁、豫、晋、陕、蒙、甘、宁、青、新、藏等10省(区)。
第一,生态建设优先,打造绿色生态廊道。强化黄河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强化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系统修复和环境综合治理;完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加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2.5等主要大气污染物综合防治,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第二,基础设施先行,构建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统筹铁路、公路、航空、管道建设,建成连通重点区域、中心城市、主要港口和重要边境口岸的综合交通立体体系,加快推进陇海客运专线、郑济快速铁路等通道建设。第三,创新驱动发展,加快产业转移和结构转型升级。发挥西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引领示范作用,积极创建山东半岛、郑洛新等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产业集聚区为载体,以龙头带动、集群引进、价值链提升、品牌创建等为抓手,打造特色鲜明、上下链接、横向联合、绿色安全的优势产业集群。按照区域资源禀赋条件、生态环境容量和主体功能定位,促进产业布局调整和集聚发展,引导具有成本优势的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具有市场需求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向中原城市群、黄河金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等空间转移。第四,彰显黄河文明,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和国际化进程。发挥河南、陕西、甘肃、山东等沿线省份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自然山水和民俗风情等优势,共同打造丝路、古都等国际知名的黄金文化旅游产业带。第五,体制机制改革为本,探索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模式。加强国家层面协调指导,建立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尽快启动支撑带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打破区域性市场壁垒,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和标准,推动劳动力、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跨区域流动和优化配置。
(二)支持河南打造引领中部地区开放发展的新高地
河南把开放作为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以加快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通过建设大枢纽、发展大物流、培育大产业、塑造大都市,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内陆地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支点和开放门户。2015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进出口总额完成490亿美元,同比增长30.1%,约占全省的67.4%;手机生产量达2亿部,占全球智能手机供货量的1/7,全球智能终端制造基地已初步形成。2016年初郑州获批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为我国跨境电商发展提供了新路径和新引擎。郑欧班列共开行156班,总货值7.21亿美元、总货重6.28万吨,境外覆盖20个国家108个城市,累计开行255班,约占全国总量(1058班)的四分之一。
“十三五”时期,河南要努力打造引领中部地区开放发展的新高地,急需在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东中西互动合作发展实验区、中外产业园区建设等方面实现突破。第一,支持河南申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统筹郑州、洛阳和开封片区,奋力打造多式联运的国际物流中心、引领流通消费国际化的创新发展示范区、投资贸易便利的内陆开放高地、监管服务模式创新先行区。支持河南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立多双边贸易投资合作协调机制。贯彻落实河南省政府与国家发改委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协议,把河南省重大产能合作项目纳入国家国际产能合作规划。第二,建设国家东中西互动合作发展实验区。按照促进东中西良性互动,形成区域发展互补支撑、优势叠加格局的要求,强化中原经济区在对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西部地区资源开发和南北区域交流合作的战略通道功能,抢抓承接产业转移的重大战略机遇,支持河南创建“国家东中西互动合作发展实验区”,为开放发展提供更大的战略和政策平台。第三,建设中外合作产业园区。加强郑州与汉堡、法兰克福、杜伊斯堡、汉诺威等郑欧班列节点城市在物流、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合作。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规划建设中德工业园,创建工业4.0合作试验区,实现“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的高效衔接。
(三)进一步强化河南联通南北、贯通东中西的战略枢纽功能
河南是全国客货运输集疏中转和信息传输的核心枢纽。伴随着“米”字形快速铁路网的布局和郑州航空港的建设,河南作为国家陆空交通枢纽和多式联运物流中心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郑州航空港地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关中—天水等经济圈的地理中心,2.5小时航空圈覆盖全国人口90%,覆盖全国经济总量95%。2015年,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开通航线达171条,其中全货运国际航线30条,居内陆第一。
要发挥河南作为全国铁路、航空、信息枢纽优势,着力打造辐射东中西、连通境内外的国际物流通道枢纽。第一,抓住国家高速铁路网建设布局的契机,加快与完善“米”字形快速通道建设,支持河南至山东、津冀与长三角等沿海港口群跨省通道建设,推进跨区域大能力货运铁路通道建设;支持河南与周边省份实现城际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互联互通,推动跨省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第二,着力开发郑州航空港连接全球主要货运机场和发达经济体的国际航线,建设豫欧、豫美空中通道。抢抓国家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机遇,积极发展通用航空,争创通用航空产业基地。第三,支持建设郑州多式联运国际物流中心,打造航空、铁路国内国外物流“双枢纽”。支持河南与“一带一路”地区探索物流、贸易便利化及跨境运输的新机制,推动郑欧班列多口岸出境、多线路运行、多货源组织和去返程均衡运营。第四,抓住网络强国与国家大数据战略的契机,争取建设区域互联网交换中心和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打造郑州国家级数据中心,深入实施“互联网+”计划,大力发展网络经济,争取更多的智慧城市、智慧园区纳入国家试点,构建全国信息枢纽港。
“一极三圈八轴带”的空间格局
(四)支持河南构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示范区
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主要经济指标(2015)
中原城市群是我国新型城镇化规划中重点培育发展的中西部地区三大城市群之一,是国家“十三五”规划重点打造的五大区域性城市群之一;省会郑州是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速度最快、潜力最大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2015年,全省设市城市达到38个、县城86个,其中特大城市1个、大城市2个、中等城市8个、小城市113个,初步形成了以中原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为更好更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着力解决1000多万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及200多万户城中村、棚户区改造的历史重任,需要支持河南创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示范区,探索人口密集型粮食主产区新型城镇化的路径。
第一,完善“米”字形综合交通枢纽,带动人口和产业集聚,壮大提升节点城市,加快推进交通一体、产业链接、服务共享、生态共建,形成辐射八方的“米”字形城镇产业发展轴带,构筑“一极三圈八轴带”城镇化发展格局。第二,以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商都为目标,全面推进郑州国家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进一步强化现代综合交通枢纽、信息枢纽港与国际物流中心地位。第三,争创郑汴城乡一体化国家新区,探索城乡规划同绘、设施同建、产业同兴、环境同治的新路径与新机制,打造郑汴一体化升级版。第四,推动中原城市群提质扩容,抓紧编制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和多规合一规划,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调发展、生态环境共建、开放合作共赢、公共服务共享,探索人口密集型粮食主产区新型城镇化道路。第五,积极申建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探索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多元化的可持续城镇化投融资机制以及进城落户农民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依法自愿有偿退出机制,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就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
(五)进一步支持河南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进程
全国十三个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及播种面积占全国比重(2015)
2015年河南粮食总产量达到1213亿斤,实现历史性的“十二连增”,在全国十三个粮食主产区中位列第二位。规划培育了540个品牌优势突出、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基本完成了4000万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以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新乡、信阳成为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
新时期加快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需要国家对河南给予更大的支持。第一,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持续推进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源头治理,保障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和空间格局。第二,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引领,以集约高效绿色可持续为方向,建设全国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展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使全省60%以上农户从产业融合发展中直接受益。加快实施特色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扩大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和海外基地建设,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农业投资、贸易与科技合作。第三,深化农村改革和政策创新,稳步推进集体产权制度、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金融等改革,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全面开展产业、村庄、土地、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规划“五规合一”,分类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第四,努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积极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十三五”期间,每年实现100万左右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每年向城镇转移农村劳动力100万,带动随迁家属100万左右。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健全脱贫攻坚机制,落实脱贫攻坚责任,确保“十三五”期间460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5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要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执笔: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苗长虹赵建吉吕可文赵宏波 )
本文发表在《河南日报》2016年3月4日第五版理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