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本文的基本思路是在全省范围内进一步优化、整合资源,积极培育适合华夏汉字文明传承、创新的大环境。通过对中原汉字文化遗产的研究和开发,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推出富有中原文化特色的中外文版汉字系列图书和信息开发成果,把中原汉字学建设成为我省高等教育系统架构中的一门特色学科,把曾经孕育了汉字学、甲骨学的中原家乡建设为名符其实的汉字文化圣地,在中原圣地逐步打造出富有国际影响力的汉字文化品牌,由此提升我省的文化品位,逐步实现从文字资源大省向汉字学术文化强省的跨越。
关键词:中原文化底蕴;华夏汉字文明传承创新基地;汉字文化强省
本文是一个初步的研究报告,它以党中央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决策及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中第四条明确提出了在中原地区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构想)精神为指导,认真领会省九次党代会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提出的有关文化资源保护、文化发展、教育科技支撑等一系列新思想,充分利用中原家乡的地域资源优势,拟提出对中原汉字文化遗产进行基础整理、研究、保护、开发的通盘规划,并为省委省政府及上级主管领导就“创建富有中原文化底蕴的华夏汉字文明传承创新基地”这一构想提供决策性意见。
本规划报告的基本思路是在全省范围内进一步优化、整合资源,积极培育适合华夏汉字文明传承、创新的大环境。通过对中原汉字文化遗产的研究和开发,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推出富有中原文化特色的中外文版汉字系列图书和信息开发成果,把中原汉字学建设成为我省高等教育系统架构中的一门特色学科,把曾经孕育了汉字学、甲骨学的中原家乡建设为名符其实的汉字文化圣地,在中原圣地逐步打造出富有国际影响力的汉字文化品牌,由此提升我省的文化品位,逐步实现从文字资源大省向汉字学术文化强省的跨越。
我们的研究构想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概括论述我们河南汉字文化资源的地域优势及现状,二是拟向上级主管领导提出创建华夏汉字文明传承创新基地的五点建设性提议。
一、河南汉字文化资源的地域优势及其现状
文字是人类文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古老的中华汉字是华夏历史文明的象征。我们现在还在使用着的汉字,是华夏先民的一个伟大发明,是传承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明的精神纽带。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一笔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比起世界其他类型的文字,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它以强烈的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强大的超方言性、严密的构形体系和无与伦比的书法审美内涵而著称于世,最典型地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几千年来,汉字在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华夏民族文化的发展及其对外交流传播中都发挥出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河南位于华夏腹地,素有中原之称。这里曾经是华夏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地区之一,我国历史早期夏商周文明发展的高峰即汇合在这里,与其相伴随的还有源远流长的汉字文化长河。作为历史文明标志之一的文字,便最早在中原大地上孕育、成熟并被世代传承。
根据文献传说记载,黄帝时代的史官仓颉曾经发明文字 。传说是历史的影子,至今在中原大地上,还留下一处又一处的仓颉庙、仓颉祠、仓颉造字台、仓颉墓冢等遗迹,表现出中原人民对远古先哲造字之举的神往和崇拜 。河南上蔡人李斯身为秦相,他曾经作有秦刻石和《仓颉篇》字书,辅助秦始皇统一文字。《说文解字》这部文字学字书,是许慎晚年在家乡召陵(今属漯河市召陵区)完成的。许慎为此付出了数十年的心血,这也使他成为中国的字圣,在中国学术史及文字学史上享有十分崇高的地位 。早在西晋太康年间,汲郡(今属卫辉市)人发掘魏惠王墓,出土了一大批古籍竹书。这批竹书的出土,使河南成为我国古文字的最早出土地,同时这也成为我国历史上官方组织整理出土古文字资料的最早记载 。这些汉字学术史上的种种经典佳话,都无不映照出古汉字与中原文化的密切联系。
河南为我国古文字资料的主要出土地。近百十年来,河南地下出土的古文字门类齐全,资料丰富。仅数十年来殷墟出土的10万多片甲骨文和中原出土的2500余件带有铭文的商周青铜器,就足以震惊世界。它不仅孕育了中国考古学和古文字学的成熟,而且也令世人对中原文明刮目相看。如今在许慎家乡漯河境内的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中,还有8000年前新石器时期刻画符号的重要发现,由此已引起学术界对中华文字起源的新思维。近年来郑州小双桥商代陶器朱书文字的出土,加之上世纪50年代发现的郑州商城二里岗期刻辞甲骨,使我们对商代前期的古汉字又有了新的认识。偃师二里头、登封王城岗陶文,则透露出夏代文字的若干重要信息。所有这些无不表明河南与汉字文化渊源的独特联系。
从文字学史的角度看,东汉许慎所撰写的《说文解字》,既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解释古代汉字的重要字典,也是一部总结自春秋战国以来有关经学、小学的研究成果,进而探究汉字字源,并根据汉字的构形特征从理论上加以阐发的经典性文字学著作。自《说文解字》问世以来,历代都有学者致力于汉字的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字学。如果说许慎的一部《说文解字》,直接影响了传统中国文字学研究近两千年。那么近现代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商代文字的发现,更开创了中国古文字及汉字学研究、殷商文化及中原文明研究的新天地。
河南是古文字资料的出土大省,也是中国文字学的发祥地,历史文化底蕴非常厚重。为了进一步面对未来、面向世界,振兴民族精神,培育中原人民热爱汉字、热爱家乡的情结,2002年,我们曾向当时的河南省政府领导李克强省长上书,建议在省内创建一座标志性的大型文化设施——河南文字馆。建议书希望在政府的支持下,能够对中原历年出土古文字资料乃至几千年来的汉字文化遗产给予重视,希望给我们的汉字安一个家 。当时的李省长曾及时将这一建议批转给了安阳市政府,国家有关部门后来正式批准在安阳市建设中国文字博物馆。围绕文字博物馆建设这一中心任务,我们还通过《郑州大学学报》邀请到国家这方面的著名专家李学勤、裘锡圭、王宁等先生,就文字博物馆的建设及布展内容等问题提出了权威性的指导意见 。我们期望新创建的中国文字博物馆是现代化知识信息型的,是一部让世人领略中华文明的景观式文字大典 。它是河南的,也是中华的,又是世界的。它将以详实的资料、严谨的布局、科学的方法辅以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高品位地荟萃历代中国文字样本精华,揭示古今汉字的文化内涵;真切生动地讲解古汉字的演化和构形特征,展现汉字发生、发展的历史轨迹;同时注重反映河南出土古文字资源与中国文字研究的地域优势,精彩营造以文字为独特视角的东方华夏文明与以计算机信息开发成果为标志的现代社会文明的谐和氛围,使人们真切地感悟到先民的聪明和智慧,审视到中华文字的历史和未来 。
如今世界仍在向全球化方向发展,随着汉语、汉字的广泛传播,中外文化的交流及世界范围内的汉字文化热仍在继续升温,中华文字的魅力还有待进一步发掘。今后在我国乃至作为汉字之乡的中原,除了计划给中国文字安一个家、创建中国文字博物馆这样的大型文化设施之外,我们还应该继续开拓思维。2004年12月,在漯河市政府的支持下,我们为许慎家乡撰写了《关于全面开发许慎文化资源的规划》 ,我们还通过河南省文字学学会的名义,向地方政府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向全社会推广宣传字圣许慎事迹的倡议》 。近年我们在漯河市还成功筹办了在2005年11月、2010年10月和2015年11月召开的三届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将在许慎陵园区策划以“说文馆”、“许慎生平事迹”、“汉字学史”等为主题内容的布展方案,创建以弘扬许慎精神、传承汉字文化为核心内容的“许慎文化园”。希望今后逐步把许慎的家乡开发成河南省乃至全国性的许慎文化研究、许慎文献资料和汉字文化圣地旅游的中心。相信伴随着河南经济的腾飞和文化品位的提高,我们的家乡父老也会越来越拿魅力无穷的中国文字引以自豪。
“许慎文化园” 和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都建在河南,这既是历史上的仓颉、李斯、许慎等先哲给予家乡人的施舍,也是我们在认识自身资源优势的前提下所做出的一个选择。然而河南能否就此从文字资源大省向汉字学术文化强省跨越,这恐怕还不是那么简单。生活在曾经孕育了汉字学、甲骨学的圣地,中原人本有理由在这一领域开花结果,做大做强,走在世人的前面,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应该看到,当前国人对中华文字的修养素质整体上是偏低的,做为资源大省的河南也不例外,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更低一些。我们还应该看到,目前在国家高等院校教学、科研体系中,尚未把中华汉字的基本内容列入到必修学科之列(二级学科中就没有古文字学、汉字学的位置),没有国家通用的古文字学、甲骨学和汉语文字学教材,甚至没有一家让各高校、科研机构在考核古文字学者时所能认可的定期专业“权威期刊”。至于在社会上,人们对中国文字的源流及相关基础知识普遍缺少系统的了解,有关方面对汉字素质教育缺少足够的重视。另有一些人士则赶乘社会上的浮躁风气,往往利用人们对古文字的盲点来鱼目混珠,臆解古代文字(如种种破译甲骨文的炒作),致使有不少关于汉字的读物(包含一些学术、艺术、影像等作品)品位不高,甚至流于庸俗。如此看来,如果按照既定的设想,把一个高品位的中国文字博物馆成功地建在中原大地上,那么它所承载的历史使命自然是不可低估的。
中国文字博物馆和许慎文化园这两个专业性较强的大型文化建设项目,以往在我国尚无范例。这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工程,它建设的成功与否将关系到河南的文化形象。如今摆在河南人面前的关键是业务素质和团队建设问题。这里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亦面临着白手起家,困难重重的尴尬。衷心期待文字博物馆和许慎文化园在后续的建设项目中,进一步扩大视野,精心规划,从长计议,力戒浮躁虚套、少走弯路。也衷心期望通过文字博物馆和许慎文化园筹建方与知识界共同努力,在不久的未来逐步建成一个全方位展示古文字学、中国文字学、书法学、汉字文化传播、文字印刷与信息开发等各个知识层面的文字家园。
二、创建华夏汉字文明传承创新基地的五点建设性构想
为了使“创建富有中原文化底蕴的华夏汉字文明传承创新基地”落到实处,本研究报告拟向省委、省政府及有关上级主管部门提出如下五点建设性提议:
(一)充分认识到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原汉字文化遗产本身的价值,从我省教育科学发展的大局出发,围绕建设中原地区华夏汉字文明的传承、创新基地这一主题,依托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古汉字研究所和河南省文字学会,在全省范围内组织专业团队(包括河南大学、郑州大学、安阳师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文字博物馆、许慎文化园等院校和科研单位),振兴河南学子以往古汉字研究的优良传统,横向构建起华夏汉字文明传承创新基地的学术发展平台,培育、确立一批与华夏汉字文明传承创新主题相关的重点研究课题,担负起面向海内外的汉字文化研究、传播、教育、文化交流等与我们文化资源大省相符合的各项业务。
(二)利用华夏汉字文明传承创新基地这一学术平台,加大对河南出土大宗文字资料整理的力度和工作量,把富有中原文化底蕴的远古刻画符号,殷商甲骨文、金文,中原出土的晚周盟书、简册、玺印文字,《说文》小篆,中原碑刻等古汉字资料作为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来加以整理、研究,着手建立能够反映这方面的大型系列信息文字库(如推出甲骨文字库和甲骨文语料库);推出富有中原特色的古文字中外文版图书、字书。(近年拟完成的专业图书如:1.《字圣许慎与中华汉字之学的传承》,2.《汉字的起源、嬗变研究》,3.《中原历年出土金文集释》,4.《殷墟甲骨文全编》、5.《殷墟甲骨文语词汇释》、6.《商代文字汇编》、7《新说文解字大典》、8.《中原碑志全编》等)。上述富有中原文化特色的汉字系列图书和信息开发成果的如期完成,将会填补中原出土文献大型系列研究课题的空缺,为今后从事古文字学、汉语史、文献学、历史学、考古学、书法学、汉字文化等领域的学人和海外汉学家提供厚重的中原汉字遗产学术文库。
(三)利用华夏汉字文明传承创新基地学术团队的人力资源,紧密配合漯河“许慎文化园”和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后续开发建设,编纂、研制出适用于中原汉字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展示的知识内容文本。同时也注重为这些新建文博单位积极培养有关专业人才,组织多种形式的普及宣传活动,逐步让广大中原人民了解甲骨文、了解许慎和他的《说文解字》,了解中原家乡汉字文化的地域优势,积极培育适合汉字文化资源开发的大环境。作为河南著名的河南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今后应在开门办学、服务社会上与像字圣许慎的故里漯河市、甲骨文出土地安阳市等文字之乡确立调研关系,建立起常规化的教育实践基地,推出一系列普及汉字文化知识的新成果,逐步体现出我省在这方面的特色教育内涵。
(四)在“许慎文化园”和“中国文字博物馆”开发建设的基础上,在全省范围内进一步优化资源,制定规划新的有关汉字文化建设项目,争取把未来的中原家乡建设成为汉字文化学术研究中心、面向世界的汉字文化交流中心、信息开发中心和汉字文化遗产圣地旅游的目的地。比如可在濮阳南乐、开封、鲁山、虞城、洛宁、新郑等地规划建设仓颉主题公园。在洛阳以千唐志斋为核心区,建造大型墓志文化观摩胜地。河南大学近数十年来在古文字和汉字文化研究领域名家倍出,河大学者以往在甲骨学研究领域更是成就卓著,曾经在学术界享有声誉。可在河南大学创建一所国内高校首屈一指、富有高品位、信息化、对外开放性的“汉字教研观摩陈列馆”(简称汉字馆)。因为早于殷墟甲骨文的古汉字资料主要出土于郑州地区,故在省会郑州,也可创建一座大型的汉字文化主题公园。这些待开发项目的完成,必将在中原大地上以京广、陇海铁路大动脉为十字轴心,相辅相成,珠联璧合,彼此呈东、西、南、北、中呼应之势,形成独特的文字走廊,共同营造一种别具特色的中原文化景观,成为对世人进行中华汉字的爱国主义素质教育基地。
(五)可将古汉字元素纳入到中原城市文化建设之中,开辟一些常设性的汉字文化专栏、普及汉字学知识的多媒体讲座、制作出反映古今汉字发展、读写演变的文字动漫等;推出人们喜闻乐见、适合各类以汉字字体为内容的经典小品,创作以古文字为基本素材的工艺品、文字棋牌等娱乐品,开发与文字相关的可被人民大众所喜爱的书法篆刻作品、音像品、卡通品及纪念品,开发与文字相关的城市建设模块、雕塑作品、日用品包装商标及图案设计、广告宣传、著名文化设施及大型企业牌匾题名等。条件允许时可以在河南大学及我省建立汉字文化产业园区,策划、举办大型汉字文化节和汉字文化艺术博览会。
应当特别提出的是,在我省创建“华夏汉字文明传承创新基地”,其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应该是:1.承担与汉语汉字、许慎文化、殷商文化传承创新研究相关的重大攻关课题,担负起与面向世界的汉字文化传播教育、中外文化交流相关的各项业务;2.省内大、中、小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素质教育的基地;3.省内外研究生、进修生、访问学者学习和研究汉字的基地;4.海外留学生、汉学家学习和研究汉字的基地;5.国内外文字学专家、文字工作者的研究基地;6.定期面向社会举办各级各类文字学、书法学研修班;(7)长年面向海内外接待嘉宾及旅游观光团体,定期举办汉字文化节。
综合上述报告,我们对汉字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构建华夏汉字文明传承创新基地报有责任和期待。若实现上述目标,一是需要省委省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重视。二是需要加强团队建设和对人才队伍的支持。在有关汉字文化建设项目方面,还需要注重培养选拔一定的专业管理人才,不能盲目跟风和长官意志,应遵从文化建设的客观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在中原大地打造出传承华夏汉字文明的创新模式,从而实现从文字资源大省向学术文化强省的跨越。
作者简介: 王蕴智, 1955年生,河南许昌市人。现任河南大学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委员、古汉字研究所所长,河南省特聘教授、河南省文字学会会长。另任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汉字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字学会理事,台湾中国文化大学、逢甲大学特聘客座教授,中国文字博物馆专家委员会委员,漯河市政府许慎文化资源开发特聘顾问,河南省社科联第七、八届委员会委员等职。先后主持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商代宗教研究》、《甲骨文词义系统研究》、《河南出土文字谱系的整理与研究》等4项;主持《中原文化大典?古文字卷》等省部级重要课题12项,出版有《殷商甲骨文研究》、《字学论集》、《殷周古文同源分化现象探索》等专著6部,发表《商代葉族考》、《释甲骨文市字》等学术论文120余篇。
因版面限制,略去注释,引用请参考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