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赵宏波老师给学生上课
图为赵宏波老师做学术报告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历年来,我校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中心始终坚守“服务黄河文明伟大复兴和沿黄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初心,在产生大量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培育了一大批青年学者。作为该中心的一员,赵宏波始终走在科研路上,为人民谋福祉,为国家保安康。
竭善尽智 科研为民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经世致用、综合交叉且充满实践性的学科,其独有的学科特点和国家快速的城镇化,使得赵宏波越来越关注居民在快节奏时代发展状况下提高自身生活质量的方法。在研究中,他始终将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居民福祉与健康作为自己的科研初心。在他看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要做到“四个面向”,加快科技创新需要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成为地理学者勠力创新、服务实践的重要机遇。
他认为,只有将自身研究全身心地投入到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实现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才能更好地将个人理想追求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密结合,呼应时代对地理学者胸怀家国、造福于民的深切召唤与人民期许。
作为一名有理想和学术坚守的科研人员,赵宏波始终坚持“顶天、立地、惠民”的学术研究原则。“学者应当发挥学科优势,在国家有困难的时候及时伸出援手,为生活条件困难的居民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他一直关注着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居住环境与幸福感问题。此外,赵宏波的相关研究还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持续提供理论依据与智力支持,致力于将“绿色时空机会窗口”这一理念贯彻到黄河流域绿色低碳发展的学术研究之中。无论是微观还是宏观,他始终把国家需求与人民期许放在心上,将“爱国为民”贯彻到生活和科研当中,为自身的社会实践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
紧跟时代 创新为志作为一名时刻关注社会实际、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的学者,赵宏波非常认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和价值意蕴,认为在学术应用实践上不断创新进步是一名学者能够对社会有所贡献的关键因素之一。
随着我国当下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趋势进一步发展,人文地理学所面临的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也逐渐复杂化、特殊化与多元化。他认为,当下的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了“城镇化的‘下半场’”。作为一名以人文地理学的相关内容为主要研究领域的学者,他通过发挥问题思维,重点把握住了“社区生活圈”“居民幸福感”“城市更新”“城市体检”等和当下社会经济紧密相关的热点话题。同时,他对社会现实中的民生质量等方面也有着较为充沛的学术热情和较高的关注度。“最近正在进行的工作之一就是郑州居民幸福感的空间分异与影响机制问题研究。”赵宏波说道。他主张通过供需关系的视角进一步透视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从而更合理地建设社区“15分钟生活圈”。
把握时代脉搏,紧跟社会需求,才能针对真正关键的社会问题进行创新性地探索研究。赵宏波充满信心地表示:“我希望能够在这些方面做出一些新的贡献。”勇于担当 使命为注科研攻关倾为民,抗疫防洪勇担当。在应急突发公共事件面前,赵宏波用勇毅的作为注解着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诠释着新时代科研工作者的担当。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赵宏波第一时间投身到疫情防控阻击战当中。他积极开展疫情防控知识科普,组织团队进行问卷调查,撰写疫情防控对策报告……为了工作更好地推进,他每天工作至深夜,连续40余天进行文件的修改和审核。“我想要在国家遭受困难的时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说。赵宏波和团队累计向省委省政府提交研究报告7份,为政府制定科学疫情防控策略提供参考。其中《河南省精准防控农村地区新冠肺炎疫情对策建议》获省委刊物全文刊发,并被省教育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专报》第70期全文刊发、报送教育部。
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赵宏波尽己所能、勇担使命;在应急突发洪涝灾害面前,他亦闻“汛”而动、挺身而出。2021年7月,暴雨席卷中原大地。身处郑州的他对汛情体会极深:“当时郑州的每小时降雨量突破了历史极值,现场救援比较无序,居民也不知道应如何避险。”为此,他连夜发挥专业优势助力抗洪救灾。他深知,灾情面前时间就是生命。在连续几个昼夜奋战、提取社交媒体“救助平台”中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赵宏波和团队制作了郑州、新乡暴雨灾情安全隐患信息及居民救助的分布图,利用时空大数据分析技术,为居民安全出行与灾情救助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洪灾求助与救援地图一经发表,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追求不忘初心,科研自有灵魂。“我愿意发挥学科特长,做出学科贡献。”他说,“最大的愿望就是用自己的努力来服务国家和社会。”用诚挚的爱坚守岗位,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伟业,赵宏波不断用一点一滴的行动宣示初心,投身科研,担当使命。
本文转自《河南大学报》第1263期第二版,图片为赵宏波老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