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保护和发展报告》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苗长虹教授团队(苗长虹、艾少伟、赵建吉、邵田田、李江苏、赵宏波、喻忠磊,等)编写完成的集成性研究成果,2021年12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报告依托团队承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研究”(编号:2020MSJ01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测度与对策研究”(编号:20BJL104)、国家发改委地区司委托课题“黄河流域产业发展趋势及下一步高质量发展对策建议”、国家文旅部政策法规司委托课题“黄河文化的内涵与时代价值”等重要课题,从生态、经济、文化多个维度提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构想和实施路径。
《黄河保护和发展报告》的核心内容、主要观点和重要建议,先后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河南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发展处和地区经济处、河南文投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等有关部门采纳或应用,为政府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该报告获2022年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22年1月召开的《黄河保护与发展报告》新书发布会,被中国日报网、环球网、中新网、经济参考报、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高等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等媒体进行了广泛报道,社会反响热烈。光明日报客户端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有益探索》为标题,对报告内容和核心观点进行了重点推介。河南省委高校工委专职委员何秀敏、河南省社科联主席李庚香、科学出版社科学人文分社社长侯俊琳、河南大学副校长孙君健等社会各界专家给予《黄河保护与发展报告》高度评价。
《黄河保护与发展报告》出版前有关内容已在多家媒体和期刊发表。(1)2019年9月20日,在《河南日报》理论版发表《黄河流域发展机遇前所未有》(苗长虹,艾少伟,赵力文),这是黄河国家战略正式提出后,国内媒体报道黄河战略的第一篇理论文章。该文章提出了推进黄河生态、文化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思想。(2)2019年10月9日,在《中国城乡金融报》发表文章《共同抓好大保护 协同推进大治理》(苗长虹),提出了在黄河流域建设“两区三带”的战略路径,即重点加强以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流域多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示范区、黄河生态带、黄河经济带、黄河文化带为主的“两区三带”建设。此篇论文已被收录在求是网“理上网来·理论新境界”栏目,排在第三篇。(3)2019年11月 1日,在《河南日报》理论版发表理论文章《黄河文化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苗长虹,艾少伟,喻忠磊),提出黄河文化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是增强民族认同感、维系我国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文化支柱,是新时代中国全方位开放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可资借鉴的重要文化基础。该文章在中国知网已下载1148次,他引数19次。(4)2020年1月在《资源科学》发表文章《黄河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赵建吉,等),提出黄河流域要针对上游和中下游地区采取差异化的策略来推动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发展。该文章在中国知网已下载9313次,被引用262次,入选2021年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5)2020年3月在《资源科学》发表文章《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力》(张佰发,苗长虹),从城市群、省、市、县多尺度入手,研究了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及其驱动因素,厘清了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及粮食保障用地、生态保育用地、城乡建设用地的时空变化特征,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的规划制定与实施提供了学术支撑。该论文在中国知网已下载4173次,被引用89次。(6)2020年08月21日,在《光明日报》发表的《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河南品牌》(苗长虹),提出构建具有中原特色中国风格的黄河文化价值体系,打造全面展示华夏文明历史轨迹的黄河城市遗址和古都时空隧道,构建黄河文化地标体系,挖掘黄河治理文化,保护传承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7)2020年12月在《资源科学》发表文章《黄河流域三生空间的演变与区域差异:基于资源型与非资源型城市的对比》(李江苏,等),探索黄河流域这一典型生态脆弱区内资源型与非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方式的演变与区域差异,增强了对黄河流域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状况的认识。该文章已下载2630次,被引用40次。(8)2020年10月,在《Ecological Indicators》发表文章《Effects of land use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osition of fluvial chromophoric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CDOM) in the Yiluo River watershed, China》(邵田田,等),以黄河支流伊洛河流域水体中溶解有机碳为研究对象,探讨人类活动对黄河流域河流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该文章被引16次。(9)2021年2月在《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发表文章《黄河流域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空间分异与影响因素分析》(赵宏波,等),从空间的角度认识与保护黄河流域的历史文化资源,揭示了历史文化资源空间分异的影响机制。该文章已下载1681次,被引用17次。(10)2021年5月在Top期刊《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发表文章《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production, living and ecological space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李江苏,等),利用时空数据和空间统计模型,探究黄河流域三生空间的耦合协调度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在黄河流域科学划定三生边界、加强边界管控;保障生态空间优先、提高生态空间占用率、降低现有生态空间内人类活动强度;实施分类管控等政策。该文章在WOS中被引用77次,为ESI高被引论文。(11)2021年5月在《地理科学》发表文章《产业集聚对黄河流域工业韧性的影响研究》(胡志强,苗长虹等),从抵抗力和恢复力两个层面刻画区域工业韧性,构建计量模型考察专业化、多样性、相关多样性、非相关多样性等不同产业集聚类型对黄河流域工业韧性的影响。该文章在中国知网已下载2186次,被引用23次。(12)2021年8月在《地理研究》发表文章《黄河流域工业生态效率空间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李贝歌,胡志强,苗长虹等),以黄河流域八省区为实证区域,构建工业生态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采用 Super-SBM模型对地市尺度2006—2016年工业生态效率进行测度,从全流域和上中下游等不同尺度,考察工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因素,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工业集聚强度、扩大科技投入和经济外向度、加强环境规制等建议。该文章在中国知网已下载2553次,被引用26次。(13)2021年10月在《经济地理》发表文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分区分级分类调控策略研究》(苗长虹,张佰发),通过构建包括生态、经济和社会等维度的指标体系,对黄河流域91个地市、739个区县进行功能的分区、分级、分类识别和调控方向分析,探索建立黄河流域分区分级分类调控的新体系。该文章已下载2431次,被引用13次。
《黄河保护与发展报告》出版发行后,在此基础上又陆续发表了系列学术文章。(1)2022年6月在《开放导报》发表文章“黄河流域经济社会生态三位一体的高质量发展”(苗长虹,赵宏波,张佰发),通过从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维度构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2017—2020年黄河流域8个省区和79个地市的高质量发展状态进行了评价,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该文章在中国知网已下载348次。(2)2022年6月在《探索与争鸣》发表文章《文化遗产保护能够从自然保护中学到什么——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例》(苗长虹),梳理了国内外国家公园的实践经验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要摸清资源家底,构建分段(区)分类分级保护展示体系、划定空间边界、完善建设管理体制机制等建议。该文章在中国知网已下载880次。(3)2022年12月在《人民论坛·学术前沿》发表文章“黄河流域城市群基本特征与高质量发展路径”(苗长虹),在人民论坛网、人民智库等先后转载,在中国知网已被下载193次。(4)2022年12月在《中国科学院院刊》发表文章《黄河流域创新网络演化与郑洛西创新走廊培育研究》(李丹丹,马海涛,苗长虹),分析黄河流域不同尺度下技术转移网络的时空演变,并提出郑州—洛阳—西安创新走廊的培育对策。该文章在中国知网已下载90次。
《黄河保护与发展报告》,是苗长虹教授牵头地理学科研团队,通过有组织的科研,产出的标志性科研成果。报告瞄准黄河国家重大战略,从多个维度聚焦黄河流域重要科学问题开展了深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报告提出了很多具有重要价值的理论观点和决策建议,对推动黄河流域综合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团队方向凝练和学术引领作用,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及相关规划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