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
李韵 《光明日报》高级记者、编辑
主持人:
侯卫东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
与谈人:
张立东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王运良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贺 俊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
讲座时间:
2020年10月15日(周四)下午15:00—17:00
讲座地点:
河南大学明伦校区新行政楼黄河文明中心316
主办单位: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承担单位:
河南大学公共考古中心、考古河山微信公众号
讲座主要内容:
考古文博圈因自身的专业性过强、长期处于小众关注状态。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苏,大众对考古文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考古文博传播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将深奥、枯燥的文博知识,转化成公众能够看懂、愿意去看的内容?李韵老师结合自己20多年的媒体从业经验,根据考古文博的专业特点,归纳出了一系列考古文博传播中需要注意的方面,并给予操作层面的建议。
主讲人简介:
李韵,光明日报高级记者、编辑,在《光明日报》社工作24年,始终“战斗”在文化报道一线。20余年间,用一篇篇认真负责、独立思考、勇于担当的稿件,为自己在考古文博界赢得了极好的口碑。她经过调研思考提出的诸多观点,得到广泛认同。她率先提出的“文物保护是全民的事业” 、“教育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能”,如今已是全社会的共识。经过多年实地调研,她发现传统村落中私有产权文物建筑修缮在资金上出现“政府钱不能用、企业钱不敢用、自己钱不够用”的尴尬局面。稿件刊发后,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2016年3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中,专门就此问题提出要求。2018年8月中办国办发布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更是对此明确肯定。目前,社会力量参与已是文物建筑保护的重要方式。她先后有多篇稿件得到中央领导同志批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