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二十周年及创新发展年,在校党委、校行政领导下,面向国家重大国家战略需求,聚焦学校 “双一流 ”“双航母”建设,在党建工作、平台建设、科学研究、人才队伍、学生培养、学术交流、资料建设、智库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政治思想建设
(一)重视理论学习,增强政治意识
中心党委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紧密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以党支部建设为基础,推动党的各项建设全面进步,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和新成效。领导班子全年共召开11次理论学习中心组会议。通过党委会第一议题、领导干部及党员培训、专题组织生活会等多种形式,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及意识形态和民族宗教工作相关要求,不断强化理论武装,提高政治站位。
(二)创新教育形式,做好思想保障
党组织副书记为学生讲授了“强化政治纪律,对党忠诚,廉洁担当”的主题党课和“坚定‘四个自信’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思政课;举办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月活动,并开展了“民族宗教政策知识学习”主题日团日活动;组织全体教工党员赴兰考深入学习党的历史,接受党性教育,弘扬焦裕禄精神,践行党的宗旨,有效增强了党员干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联合我校地理与环境学院党委、中国地理学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党支部等,赴黄河马渡下延102坝背河广场、花园口大坝纪念碑和黄河博物馆开展联合党建活动,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引领师生党员思想,进一步提升了党建活动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引领了师生党员思想的提升和行动的落实,为党建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为中心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和思想保障。
二、领导能力
(一)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提升领导基础
中心党委2024年度新发展党员11人,转正1人,党员人数达到176人,为党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夯实了党的领导基础。5个党支部顺利完成换届,进一步优化了支部领导班子结构,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能力和服务能力。
(二)探索工作方法,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为强化政治担当、压实政治责任,鼓励党支部结合自身专业方向和研究领域开展社会服务,党支部举办了“发扬智慧、青春向党”、“青春担当,志愿同行”及“科普进校园,了解母亲河”等主题党日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增强了党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核心意识,提高了党员在各自岗位上的领导力和影响力,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做好党建活动顶层设计,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自设党建创新项目,积极培育样板党支部,树立标杆,带动全体党支部提升党建工作水平,提高领导能力和工作效能;开展三全育人专题研究,自设课程思政培育项目;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巩固思想基础,积极弘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荣获河南大学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称号。
三、工作实绩
(一)创新党建与业务融合模式,提升服务效能
中心积极探索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的新路径,创新了“党建+科研”“党建+人才培养”等模式,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有效提升了服务国家和地方的能力。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河南省委“十大战略”,社会服务能力显著提升,2024年度获得国家领导人批示5项、国家有关部门批示4项。
(二)引领智库建设与学术研究,打造特色品牌
《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着力强化智库特色》成功入选CTTI2024年度智库建设最佳案例,CTTI2024年度智库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引领了智库建设的方向,树立了行业标杆。黄河文化遗产实验室获评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A类实验室,成立中国气象局温室气体及碳中和监测评估中心黄河流域研发中心,进一步强化了中心在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影响力。
(三)突破人才建设瓶颈,汇聚优秀人才
在人才建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董冠鹏荣获2024年国际地理联合会青年奖,1人入选中原青年拔尖人才,1人入选省优青,引育河南大学“百人计划”A岗1人、B岗2人,并获批1项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构建了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科研人才队伍。获批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10项,荣获河南大学博士后工作先进单位。为发掘优秀生源,选拔有培养潜质的优秀学生到我中心深造,举办优秀研究生生源夏令营活动。为了加强学术交流,提升广大青年学者对时空统计理论与方法认知,满足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需要,举办河南大学《时空统计与数据分析前沿》研修班,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四)推动科研项目与成果质量提升,增强学术影响力
中心在高层次项目申报工作上加强论证,持续发力,国家级和教育项目获批数量再创新高。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省部级项目10项。中心高水平成果实现新增长,发表SSCI/SCI一区、二区论文40余篇,出版《黄河文化(七卷本)》《商王朝都城文明研究》等专著10余部,显著提升了学术影响力。
(五)打造学术交流平台,拓展合作空间
成功举办第十六届黄河学高层论坛暨流域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2024黄河国家战略新年论坛、第四届国家区域重大战略高校智库联盟研讨会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层论坛(2024)等15场学术会议,为学术交流与合作搭建了广阔平台,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参与,进一步拓展了合作空间。
(六)强化校友联络与合作,凝聚发展合力
成功举办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建设二十周年创新发展大会,众多中国科学院院士、省有关领导及知名高校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为推动黄河文明研究传承与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举办教育部基地20周年校友座谈会,中心培养的70余名校友返校与会,并启动黄河文明中心校友基金会,筹集企业捐赠20万元,凝聚了强大的发展合力。
四、党风廉政建设
中心领导班子坚定不移地推进党风廉政建设,通过一系列举措确保了全体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和廉洁自律意识得到显著提升。
(一)深化党纪学习,筑牢思想防线
积极组织多样化的党纪学习活动,力求让纪律意识深入人心。认真开展了“明方向、立规矩、正风气、强免疫”专题纪律教育工作,通过集中学习、研讨交流以及案例分析等形式,引导党员干部深刻领会党的纪律要求,切实增强党性修养和纪律观念。举办了富有成效的读书会活动,鼓励党员干部认真研读、撰写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并在集体交流中碰撞思想火花,进一步加深了对党纪国法的理解与认识,提高了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
组织党员干部赴开封市廉政文化教育中心参观学习,通过实地参观展览、聆听真实案例讲解、观看警示片等形式,让党员干部直观感受违反党纪国法的严重后果,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和廉政警示教育,有效增强了廉洁自律的自觉性。
(二)强化岗位培训,提升纪律意识
中心召开了针对重要岗位干部的纪律培训会,聚焦关键岗位和重点环节,共同梳理风险清单和防范措施。在会上,详细通报了 6 项纪律负面清单及高校典型案例,以案为鉴、以案促改,引导重要岗位干部时刻保持清醒头脑,严守纪律红线,切实履行好岗位职责。
党组织负责人对 2 名新任领导干部进行廉政谈话,谈话中明确提出纪律要求,强调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重要性。通过谈话,帮助新任领导干部在履新伊始就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责任观,督促干部时刻强化党纪学习,做到慎独慎微、廉洁从政,确保在今后的工作中守牢“底线”,不断提高政治三力,为推动单位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纪律保障。
(三)完善监督机制,引领清正氛围
在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过程中注重完善监督机制,通过建立健全风险防控体系,加强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日常监督。对梳理出的风险清单进行定期复查和动态更新,确保防范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鼓励党员干部相互监督、共同提高,营造了风清气正的工作氛围。在各项工作中,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纠正“四风”,倡导务实、高效、清廉的工作作风,确保各项工作在纪律的轨道上健康有序推进。
五、作风建设
中心领导班子严格按照党委会和党政联席会议事规则,“三重一大”事项均由集体研究决定,常态化开展座谈会和深入谈话活动征求师生意见建议。除原有的规章制度外,还制定和优化了《实验室机位使用申请表及管理规定》、《学生日常行为负面清单管理规定》,在评优奖先、资金分配使用、日常管理等方面均能够严格遵守规范流程,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工作作风。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学生管理。积极向党委教师工作部提供教师代表性事迹进行宣传,以正向引导提升教师的职业荣誉感,优化教学氛围。组织研究生以党支部为核心开展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和黄河文化知识科普活动,有效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中心也将把监督检查和标杆树立作为常态化工作,继续保持积极向上学习工作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