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2日上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河南大学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特聘教授王中江老师,应中心邀请在河南大学明伦校区作了题为“心灵为身体立则:出土文献与早期儒家的身心主从模式”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办,中心文学文献研究所承办。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苗长虹教授主持本场讲座,中心三十余名师生代表出席此次活动。
讲座伊始,王中江教授以西周至东周时期由天-人至身-心嬗变作引,指出将人二分为身与心或身体与心灵的二元论,在东西方哲学中形态迥异,但两者都共同指涉了肉体-精神之间的互动与间性,构成人类早期智慧突破的一部分。早期中国子学家的身心论,存在不同的形态,而儒家则主要是“身心主从论”。
接下来,王教授以马王堆帛书《五行》、郭店简《性自命出》和清华简《心是谓中》三个文本为中心,从“身心二分的主从表达”“心灵对身体的主导与规范”“身心关系模式的同构、异构与心灵的复杂性”三方面出发,对早期儒家身心主从论作了深入翔实的分析。他指出,三个出土文献都包含对于身-心之间关系、互动的指涉,虽表达方式各异,但都形成了一个“心为身立法”的标准图式,解答了儒家身心主从论“如何表达”的问题,也为探求其具体的立法、立则途径提供了材料与理论支持。儒家身心主从论将人的形体、肢体和感官等机体及机能的部分与人的心理和意识机体及思虑活动的部分进行对应并形成概念丛,是为儒家身心主从论的“规范化”答指。明晰了三个出土文献的儒家属性,指出其所体现的身心主从论实质上是身心伦理主从论,从伦理学的角度定位了身-心之间的关系。
王教授也指出,早期儒家身心主从论不限于这三个出土文本,也不限于儒家,其他子学家既有类似的身心主从表达,也有实质上心对身体的伦理规范,并例举了《荀子·解蔽》中“心者,形之君也”等传世文献为证。同时横向对比西方轴心时代哲学,指出希腊语中的身体与心灵、灵魂的相对词汇所表达的身心关系存在复杂的谱系。
讲座最后,王中江教授强调,东周身心主从模式对人和社会产生的作用,主要是促使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促使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的分配有利于德能者而不是相反,它承认基于人的努力程度而产生的差异。苗长虹教授对王中江教授的讲座进行了精彩点评与总结。与会师生踊跃提问,王教授就相关问题逐一做出回应,加深了大家对早期儒家身心理论的了解,促进了文、史、哲、考古等学科之间的学术交流,为今后科研工作的展开产生了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