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上午,2024黄河国家战略新年论坛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小礼堂隆重举行。论坛由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办,河南大学黄河文化遗产实验室、河南大学应对气候变化与碳中和实验室协办,支持单位为河南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来自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教育厅、大象出版社等高校、科研机构及管理部门的专家学者与河南大学相关院系师生共100余人现场参会,7000余人通过网络直播在线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主题为“气候变化与黄河文明可持续发展”,分为开幕式、成果发布、主旨报告三部分。
论坛现场
开幕式由河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孙君健主持,河南大学校长张锁江院士、河南省教育厅社语处处长韩冰、大象出版社副总编辑张前进分别致辞。
河南大学校长张锁江院士致辞
河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孙君健教授主持开幕式
张锁江校长在致辞中指出“黄河国家战略新年论坛”是河南大学作为“双一流”、“双航母”建设高校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在黄河国家战略实施5周年举办此次论坛,意义重大。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整合校内外资源,围绕黄河流域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发利用和应对气候变化、双碳战略实施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气候和环境变化是当今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需要多学科交叉协同研究,希望以本次论坛为契机,推动黄河文明研究和“黄河学”交叉学科建设取得新突破,推动“黄河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构建工作再上新台阶,携手为黄河国家战略的实施贡献智慧和力量。
河南省教育厅社语处处长韩冰致辞
韩冰表示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高度重视河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并对河南大学及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在黄河文明研究方面所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表示本次论坛以“气候变化与黄河文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在宏大的时空视域下深入探讨黄河文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将为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及黄河文化传承创新、交流互鉴提供更多学术支持,也是河南教育界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希望河南大学借助此次机会,继续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协同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对“黄河学”重大问题的研究攻关,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
大象出版社副总编辑张前进致辞
张前进在致辞中表示河南大学和黄河文明中心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等领域学术成果丰硕。大象出版社作为河南的地方出版社,肩负着党的思想文化宣传阵地的重要职责,大象出版社更有责任服务于学术界,传承文化,肩负起相关学术成果的出版与宣传任务,《寻夏记—二里头考古揭秘最早中国》一书便是大象出版社与学术界合作的典范成果,同时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与各位学者们合作,共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论坛成果发布环节由河南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桓占伟教授主持。
河南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桓占伟教授主持成果发布会
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副教授赵宏波发布成果
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副教授、副主任赵宏波发布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指数与城市人居环境指数研究报告》,这是中心连续4年发布该成果指数,产生了广泛影响,此次创新增加了城市人居环境指数评价。报告以共同富裕和“幸福河”为指导,从多尺度、多维度、多源数据的角度评估了流域、省域、城市群、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和城市人居环境指数,指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和人居环境指数总体不断提升,但呈现出上中下游、省域、城市群、城市间差异明显的总体特征。
河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研究员,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李庚香发布新书
河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李庚香研究员发布了新书《黄河政治文明与新时代中国治理智慧》,指出全书围绕黄河文化体系和黄河文明体系,包括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三大部分,从空间轴、时间轴对黄河进行了透视,并阐释了忧患、安澜、幸福等黄河的主题主线以及黄河文明的定位内涵,新书的写作历程也刷新了我们对山河的认识、黄河“几”字形地标和“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理解、河南在治理黄河上的特殊位置和责任以及豫鲁合作重要性的认知。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侯卫东发布新书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二里头夏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侯卫东从“中华文脉——从中原到中国”、郑州商城是研究夏文化的第一把钥匙、夏文化研讨班等系列学术活动的积累等角度阐述了《寻夏记:二里头考古揭秘最早中国》一书的创作背景与初始目的,并从夏文化的最优解、夏王朝的最全景、夏王都的最中国等层面介绍了新书的学术研究价值。
论坛主旨报告环节由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苗长虹教授主持。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苗长虹教授主持主旨报告会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希良教授作主旨报告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教授、所长张希良以《面向碳中和的技术与政策创新》为题,首先介绍国内外有关中国未来碳排放路径的结果研究、碳排放“双控”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历程。随后对国家双碳政策体系和全国碳市场核心要素设计进行深入解读,他认为全国统一碳市场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一个主要政策工具,全国碳市场建设抓住了“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的牛鼻子,其发展具有前瞻性。
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研究员作主旨报告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傅伯杰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修复》为题,深度解析了国内外生态修复理念的演变历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的理论基础、方法体系、管理制度,并提出生态恢复的多学科方法等。最后他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的重点方向是空间分异、空间协调、空间优化及空间修复。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区域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夏成作主旨报告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区域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夏成以《黄河流域重点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研究》为题,阐述了黄河流域产业现状及其在全国范围内的重要地位。他认为分行业发展的重点在于筛选重点行业、发展思路、发展重点、空间布局,并分析了黄河流域产业转型和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突出问题,提出了黄河流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布局和重点。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董冠鹏教授作主旨报告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董冠鹏教授以《黄河流域极端高温的经济和生态效应评估》为题,提出极端高温对黄河流域经济增长和植被固碳能力有显著的减损效应,非线性和空间异质性显著,人为排放显著地增加了极端高温强度,高影响区域逐渐从流域上游转移至经济活动更为强烈的中下游。他认为该研究在构建量化极端高温对经济增长和NPP因果效应的统计模型、国际气候耦合模式数据降尺度以识别人为贡献、黄河流域过去20年县级空间单元GDP缺失值方面具有贡献性。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北京学者袁广阔作主旨报告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北京学者袁广阔以《夏文化研究新进展》为题,梳理总结了夏文华研究形成的主要共识,并从龙为尊的图腾崇拜与文化认同、器用仪制与夏商之际礼制的沿革、夏文字等角度阐述了夏文华研究的最新进展。
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田志光教授作主旨报告
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田志光教授以《“两个结合”的历史底蕴与黄河文明核心特征》为题,阐述了“两个结合”的内涵意义及中华文明的显著特质。他从民本思想、生态思想、和平外交理念、国家统一的治理理念等维度,详尽阐述了“两个结合”的历史底蕴,并指出黄河文化的时代内涵体现在黄河文化的精神实质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性一脉相承。
黄河国家战略新年论坛是由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发起并主办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2024年是黄河国家战略实施5周年,论坛发布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指数与城市人居环境指数研究报告》、《黄河政治文明与新时代中国治理智慧》、《寻夏记——二里头考古揭秘最早中国》等黄河研究的最新成果,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相关主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探讨,对更好贯彻落实黄河国家战略和深化相关领域研究意义重大。
2024黄河国家战略新年论坛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