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登陆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中心新闻 > 新闻中心 > 正文
文明溯源深度谈——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与特质
2022-06-26  

编者按: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6月14日,全国政协书院举行“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与特质”研讨座谈会暨“周周论学”活动,全国政协副主席郑建邦出席。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宋大涵,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读书活动指导组副组长叶小文,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驻会副主任、委员读书活动指导组副组长胡纪源,部分委员和专家学者共同研讨交流。现将座谈会与会人王巍、王震中发言摘登如下。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主要成果和重要意义

 

我们根据中国的材料,兼顾其他古老文明的特点,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

 

■王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河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秉持“多学科、多角度、全方位”的理念,围绕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期间的浙江余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陕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师二里头等四处都邑性遗址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的其他中心性遗址实施重点发掘,并对这些遗址周边的聚落群开展大规模考古调查。在此基础上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对各个区域的文明化进程、环境背景、生业形态、社会分化、相互交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模式与机制、道路与特点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

 

“文明三要素”(冶金术、文字和城市)曾是学术界关于进入国家或者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按照这个标准,中国的文明只能从3300年前殷墟开始算起。但这个标准是从两河流域和古埃及文明概括而出,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要因。我们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根据中国的材料,兼顾其他古老文明的特点,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即: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出现阶级;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以国家的出现作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启的另一条研究主线是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大约8000年前后,中国开启文明起源进程。距今6000年到5500年之间,社会分化加速,生产、发展、信仰体系逐渐丰富,社会差别不断强化。距今5100年到4300年前,一些文化和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相继出现了早期国家,跨入了文明阶段。距今5500年前,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辽河流域等地的社会上层之间有竞争有交流,共同促进文明发展,形成了“早期中华文化圈”。距今4500年前,通过与域外其他文明之间交流互动,从西亚地区接受了小麦、黄牛、绵羊、冶金术等,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距今4300年至4100年前,长江中下游的区域文明相对衰落,中原地区持续崛起,到3800年前形成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的一整套礼乐制度,形成了王朝气象,并向周围辐射,形成方位广大的中华文化影响圈。由此可见,中华文明从距今5000年到4000年期间的各区域多元起源、齐头并进,转变为由中原王朝引领的一体化新进程。

 

中华文明起始阶段的主要特质

 

我们对中华文明源头阶段的精神特质的研究,对于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独特的精神标识,对于当代文化建设,都是十分有益的

 

■王震中(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副主任、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中华文明起始阶段的特质可分为社会层面和思想文化层面两个方面,这里仅从思想文化层面即仅从宇宙观、天道观、伦理观、德政观、礼义教化观、对立统一观、“大一统”观等作一概括。

 

“天圆地方”乃中国上古的宇宙观。距今5300年前的凌家滩墓葬中刻有表示“天圆地方”“四极八方”的玉版,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天圆地方宇宙观的展现。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和天地观通过玉礼器而纳入了礼制文化的范畴。中国上古的天道观有三个方面:其一是 “以天地为道”以及“天地人”三才的天道观。这也是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思想的历史渊源。这一天道观尊崇的是人与天地自然的和谐关系。其二是作为至上神的天命观。在商代是“帝令”,在周代是“天命”。其三是“敬天保民”的天道观,把天命与德治和民意联系在了一起。伦理观是中国上古意识形态的主轴。它以慈孝和人际关系为核心,包含讲仁爱、守诚信、尚和合的精神特质。伦理观与社会和谐以及诚信相连接,并一起成为最美的“先王之道”。德政观,指的是仁政和善政,尊崇文德。这种德政的进一步发展就是“以民为本”。礼义教化观是中国早期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虽然在礼制中充斥“明贵贱”“辨等级”“正名分”等,但礼的精神是秩序——天地人之秩序、人神之秩序、人伦之秩序;礼的功用是维持社会和睦和谐。这些都是礼文化的生命力之所在。对立统一观在西周《易经》辨阴阳、讲变化的思维方式已得到体现。追溯其渊源,距今8000多年前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龟甲中的石子分为深色和白色两种,似乎表明贾湖人的占卜已懂得数的奇偶。“大一统”观是中国思想文化又一显著特点。从五帝时代的尧舜禹时期经夏商周三代再到秦汉,伴随着国家形态和结构的变化,先后产生了三种背景指向的“大一统”观念。这也是中华文明连续而又有阶段特征的体现。

 

我们对中华文明源头阶段的精神特质的研究,对于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独特的精神标识,对于当代文化建设,都是十分有益的。

 

——本文节选内容刊登于《中国政协》2022年第12期


黄河文明

★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17   电话:0371-22826115  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