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登陆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中心新闻 > 新闻中心 > 正文
把学问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2021年黄河文明中心历史学、考古学专业暨黄河书院黄河沿线暑期学术实践纪实
2021-07-19   武 强

参加暑期考察实践的部分老师与同学出发前合影(王浩 摄)

暑期考察队在花园口扒口处纪念碑前合影(王浩 摄)

暑期考察队在小浪底大坝前合影(王浩 摄)

暑期考察队在小浪底雕塑广场前合影(王浩 摄)

暑期考察队在巩义宋陵之永昭陵前合影(王浩 摄)


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2019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国家重大战略,标志着党和国家对黄河流域的重视,也是黄河流域历史、考古、地理等各个方面研究的最佳契机;作为全国唯一的以“黄河文明”命名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更有责任与义务把与黄河相关的研究工作做得更好。

为有效推动历史学、考古学等专业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践行“新文科”发展的可行路径,推进历史学、考古学研究生的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有效结合,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中心暨黄河书院联合组织“把学问写在祖国的大地上——2021年黄河沿线暑期考察实践”,于713-14日顺利完成全部考察计划。

本次中心历史学、考古学联合暑期考察实践共两天,由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田志光教授、历史地理与社会变迁研究所所长武强副教授带队,共计7名教师、21名学生(包括中国史专业、考古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黄河书院地理、历史、中文、新闻传播等专业本科生)参与,由历史地理与社会变迁研究所、文化遗产与都城文明研究所具体负责,兼顾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与多层次的历史价值,涵盖了黄河沿线地区的四个地点,共分为四个大的主题:从历史地理角度探索黄河的变迁,现代黄河治理技术的演变与进步,对黄河文明奠基期的考古发现,对黄河文明古典时期巅峰期宋代的考察。

出发前,参与考察的各位同学与部分老师一起,就考察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重点关注的学术问题等进行了讨论,做了详细的考察计划,并表示有信心、有能力充分发挥此次暑期考察实践活动在研究和学习中的作用。

一、在花园口和黄河博物馆中体验母亲河的历史地理变迁

暑期考察队首先来到了位于黄园口的1938年扒口处,通过武强老师给大家的深入讲解,同学们理解了当年黄河决堤,漂没千里的惨状,以及抗战胜利后黄河归故工程的政治、经济、军事格局演变。如今黄河安澜,温柔而静谧,相比之下更能体验新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在黄河博物馆中,各位老师和同学对潘季驯的《河防一览图》(复制图)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对于潘季驯”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思想有了更深的了解,此图对黄河和运河以及它们流经的主要地区和重要建筑进行绘制,并配有文字说明。整张图为上南下北,上方的水系脉络所绘黄河,起自源头星宿海,直至云梯关入海。此图上半部分为黄河,下半部分为运河,运河北起北京,中与淮河、黄河交汇,最后达杭州。黄河与运河沿岸的主要城镇和山脉都被清楚标出,甚至在部分地区会有大量文字的标注,标记水患日期,地点、修建的水利工程以及治理措施。该地图主要地区的绘制也是强调它们在黄河和运河上的相对位置,并不是实际地理方位。为后人治黄通运整理并提供了大量文字总结的实操经验,详细地表达了黄河的流经地区,通过对该地图的解读各位老师和同学都对于古人综合治理黄河的行为有了更深的感触,也对于当代如何治理、保护“母亲河”有了更多

此外,大家对黄河博物馆中展示的黄河流域人民对龙神、河神的尊敬与崇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各位河神大王、将军的演变历程,从最早的金龙四大王到道光年间的栗大王,这种由治河名人升格为河神的历史,使大家对黄河流域民间文化的河神信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更加能够体会到当代中国治河技术的发达,才能使得黄河安澜,人民安居乐业。通过在考察实践活动中获得新的认识相比直接阅读书籍更为活泼有趣。

二、在小浪底的大坝前感受现代化华夏文明的治水技术

本次时期暑期实践中,另一项与黄河直接相关的内容是对小浪底的考察。通过前期的预习,我们了解小浪底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区,小浪底北部属济源地界,南部属洛阳地界,虽然在行政区划上分属于洛阳和济源,但其管理模式是直隶于黄河水利委员会,景区内的日常维护由位于景区的中洲国际酒店负责。

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小浪底有许多极具特点的工程技术:小浪底的大坝修筑时,考虑到黄河南北两侧的邙山、王屋山山系的岩页特性,所用材料并不完全是混凝土,而是就地取材利用当地的石头和黏土堆砌而成,如此一来可以避免大坝由于沉积导致与两侧山体出现断层,反而随着轻微的沉积能够使大坝更加坚固。小浪底是个把水利工程融合进来的景区,规划合理,景色极为清幽,从彩虹大桥过对岸可以看到大坝的主体,沿着湖边的湿地公园到九曲桥一路都能享受到自然的洗礼。此外还有一道黄河吊桥,于2017年彩虹大桥建成后,出于安全考虑中止使用,该吊桥为多垮连续平拉索索道人行桥,行人道路通过锁链挂在主缆上,同时满足参观和通行要求,是上世纪黄河悬索桥建造特点的具象表达,也是不可多得的桥梁建筑文化遗产,将人与黄河争险的精神传承至今。

通过小浪底的参观,各位老师和同学们随后也就历史上黄河形象经历了怎样的变化、魏特夫“水利社会”等观点是否合理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也为现代中国治黄工程的宏伟、小浪底建设者们的无私奉献赞叹不已,增加了对历史学理论知识的理解,相互之间都收获颇丰。

三、在绿草萋萋的宋陵中寻找华夏文明的肇极年代

考察队伍又来到了位于巩义的宋陵群,并特别参观了永昭陵,这座陵墓中安葬着古代史家所赞叹的宋仁宗赵祯。田志光、孙朋朋、夏亚飞等各位老师为大家做了比较详细的讲解,同学们永昭陵在如此简朴的神道上,在已经被盗掘的封土旁,感受宋仁宗的身后评价:“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

在永昭陵旁的巩义博物馆中,同学们再一次领略了由宋太祖赵匡胤的永昌陵为代表的宋陵体系所存在的由南向北逐渐地势下降的现象,各位老师和同学又深入交流了宋代皇陵体系中的“五音姓利”标准,宋时将姓氏按照音乐中五音(宫商角徵羽)排列,选择陵墓地势,即根据姓氏的音属,宋代帝姓赵属角音,墓地应选择东南高西北低的地势,于是最终勘查到巩义方圆数十里地势平缓,自东南向西北倾斜,符合这一要求,遂选择在此地安葬。

在巩义博物馆众多的白瓷、石刻等藏品中,同学们发现了武周时期的一座石塔,对塔底的铭文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并从中分析了女皇武则天在位时期女性地位的提升、佛教在全国范围的扩展等历史现象,深入理解了唐代在佛教史上的重要意义。

四、在二里头的考古遗迹中追溯中华文明王朝的曙光

此次暑期考察的最后一站,为偃师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为了更好地使各位老师与同学理解作为华夏文明王朝的开端,我们特别邀请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二里头遗址考古队队长赵海涛研究员,为大家深度讲解博物馆中的丰富馆藏。

赵海涛研究员特意在“绿松石龙形器”这件镇馆之宝级别的文物前特别驻足,为大家做了详细的讲解。该文物为礼器性质, 2002年出土于一座高等级的贵族墓葬,全长64.5厘米,中部最宽处4厘米,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龙身略呈波状曲伏,中部出脊,龙首隆起于托座上,略呈浅浮雕状,绿松石质的蒜头状鼻端特别醒目,各位老师和同学都关注到了这一特征。这件龙形器制作精美,技术高超,为中国后世的龙崇拜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

此外,在展出的文物中,大家一件骨猴的印象特别这件文物也是二里头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顾名思义,骨猴是使用动物骨骼雕刻制作的猴子,为贵族墓葬中随葬品,该骨猴体积极小,在展柜中需要使用显微镜才能看清,这种微雕的技艺在夏文化时期已极为先进,是不可多得的精品,对研究当时的技艺风格及陪葬风俗具有学术价值。

在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参观结束后,考察队的各位老师和同学又顶着烈日,前往二里头遗址发掘地进行参观,对于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分期、作为夏都的可能性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充分促进了课本知识与考察实践的结合。

本次暑期考察,各位老师和同学从郑州走向巩义,再到孟津、偃师,看过了先民的遗迹,走过了黄河的故道,理解了黄河的变迁。黄河是母亲河,害河益河各有评说,在黄河与华夏文明千百年的对峙斡旋中,无数人的智慧与物资投注于黄河,酝酿成了独特的人文风景与气质,扎根于中国人的性情之中。因此,通过此次时期考察实践,各位老师和同学都认识到,讲好黄河故事,是新的时代里文化自信的重要部分,也在新的时代下对我们的学习、研究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思考如何以全新的姿态与方式为人们呈现黄河故事,了解黄河,走近黄河。

 本次暑期考察实践,恰逢入伏后的炎热天气,各位老师和同学每天要顶着烈日酷暑,完成巨大的工作量,考察的全程几乎都是在汗流浃背中度过的,有几位老师和同学甚至出现轻微中暑的症状,非常辛苦。但是,通过本次暑期考察实践,同学们走向田野与社会,在田野现场与博物馆中发现了不一样的自然、人文与学术景观,经过暑期实地考察、撰写考察报告,必将获得巨大的收获。这些凝结着同学们汗水和辛劳、智慧和思想的考察报告,也必会推动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乃至河南大学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智力支持,并在“经世致用”的大目标下促进河南大学历史学、考古学的学科发展。





黄河文明

★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17   电话:0371-22826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