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登陆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中心新闻 > 新闻中心 > 正文
【整场报告】第十一届“黄河学”高层论坛暨“古文字与出土文献语言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2019-06-26   门艺 王楚荍

图为第十一届“黄河学”高层论坛暨“古文字与出土文献语言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现场(郭家瑞 摄)


 

图为分论坛报告会现场(郭家瑞 摄)

     2019年6月22-23日,由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河南省文字学会共同主办的第十一届“黄河学”高层论坛暨“古文字与出土文献语言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古都开封成功召开,来自海内外的八十余名专家及青年才俊齐聚汴京,共襄盛会!

河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先省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张玉金教授,美国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陈光宇教授,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黄锡全教授出席开幕式并先后致辞。开幕式由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苗长虹教授主持。

本次研讨会以“新环境、新视野下的古文字与出土文献语言研究”为主题,采取大会主题报告与分论坛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大会主题报告中,与会专家分别从“全球化大数据时代的汉字生态学”(陈光宇,美国新泽西州立罗格斯大学)、“论甲骨文非处所词语的处所化”(张玉金,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关于《吴越春秋》一处疑难文意的解释”(刘钊,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合集》11485‘刮削重刻’及相关成套卜甲的复原考察”(王蕴智,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博物院旧藏甲骨所见新字”(李宗焜,北京大学中文系)、“读《天理参考馆所藏未著录甲骨选录》”(林宏明,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结合甲骨文与历史地理学——探讨商代后期的黃河古河道”(高岛谦一,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学系)、“甲骨逢字补说”(蔡哲茂,台湾中研院史语所)、“战国时期楚竹书中的代词‘其’与第三人称代词的产生”(姜允玉,韩国明知大学中文系)、“《甲骨年表》存目文献考”(邓章应,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等多个角度发表了自己的最新成果。6月22日下午-6月23日上午,会议分设两个分论坛,围绕“古文字与出土文献语言数据库的建设研究”、“甲骨文与商代语言文字研究”“两周及简帛语言文字研究”等议题进行了讨论。与会专家、青年学者共飨此次学术盛宴,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就古文字与出土文献中的各种语言、文字及文献问题发表了高见。

6月23日下午主题报告结束后,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王蕴智教授主持了会议闭幕式。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刘钊教授在闭幕式致辞中指出此次研讨会在甲骨文发现120周年的大好形势下召开恰逢其时;在有着悠久甲骨文研究传统的河南大学举办适得其所。这次会议充分体现了古文字研究逐渐向立体化、精密化发展的趋势,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等新手段进行研究代表了今后古文字研究的趋势。首都师范大学王子杨教授和武汉大学肖圣中教授分别对论坛一和论坛二的论文汇报情况作了十分精彩而细致的点评。最后,王蕴智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了总结,并邀请下一届“古文字与出土文献语言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举办单位代表——东北师范大学赵岩副教授对下一届“古文字与出土文献语言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工作进行谋划和安排。会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高岛谦一教授表示“作为中国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古文字与出土文献语言研究应被列于世界学术研究的前沿。本次会议堪称之为精华。”

自2009年至今,“黄河学”高层论坛已经成功举办十届,成为海内外研究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以及黄河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的一个重要的国际性高端平台;同时“古文字与出土文献语言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已成功举办三届,成为海内外研究古文字与出土文献语言的一个重要的国际性平台。本次会议就古文字和出土文献语言研究近年来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果展开交流与讨论,为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促进古文字研究者之间的交流,推动国内外古文字与出土文献语言研究领域的进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彰显了河南大学作为古文字与出土文献语言国际研讨会发起单位在“古文字与出土文献语言研究”及国际学术对话中的突出地位,把“黄河学”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将对推动河南大学古文字学学科发展、推动“双一流”学科建设提供支撑并产生重要影响。

 

图为全体与会人员合影留念(郭家瑞 摄)

 


黄河文明

★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17   电话:0371-22826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