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登陆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中心新闻 > 新闻中心 > 正文
“农业灾害与农耕社会转型的空间展示暨《河南历史地图集》灾害与环境卷提纲论证会”举行
2017-12-21  

项目组向与会专家介绍编纂情况

与会专家合影

 为推进《河南历史地图集》灾害与环境卷的论证工作,结合教育部重大招标课题“明清时期黄河流域农耕社会转型的历史经验研究”,12月16日下午“农业灾害与农耕社会转型的空间展示暨《河南历史地图集》灾害与环境卷”提纲论证会在中心316会议室举行,南京农业大学社科处副处长卢勇教授、《中国农史》副主编沈志忠教授、中国农业文明遗产研究院何红中副教授,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薛瑞泽教授、副院长刘继刚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史研究中心副主任杨乙丹等与项目组成员展开了讨论。

 与会专家认为,农耕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典型特征,中国历史时期灾害主要是农业灾害。河南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更是中国农耕社会社会转型中人口增减、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气候与灾荒影响最为典型的地区,因此《河南历史地图集》灾害与环境卷显得极为重要。但与自然灾害地图集、历史政区图集等相比,《河南历史地图集》灾害与环境卷缺乏已有经验的借鉴,所涉及的古代气候、水文、人口、动植物、灾害等内容更为复杂,难度更具挑战性与创新性。

 项目组向专家细致阐释了《河南历史地图集》灾害与环境卷“二破二立”的编纂原则、“三段式”的进度安排,并展示了编纂草案。卢勇教授对打破断代、打破行政区划,立足典型灾害与环境事件、立足历史变迁的转折点与社会转型期的编纂原则给予高度评价,认为灾害与环境不可能按照人为框定的政区与时间发生,先入为主的限定河南或者按时间断代绘制地图本身就不符合客观事实,“二破二立”的创新性编纂方式不贪大求全,只选择重大灾害与环境事件展示,不仅有效的破解了资料、人员的瓶颈,而且可以体现出河南灾害与环境的特殊性与典型性。薛瑞泽教授对项目组立足实际、循序渐进、长期持续的编纂方针提出肯定,但也指出编纂必须与研究相结合,GIS技术已经成熟,简单的地名标注已经意义不大,只有将古代的灾害与环境信息通过空间展示出来才更有价值。沈志忠教授强调要充分利用现在政区图未完成的时间空隙,汇编完成《河南历史地图集·环境资料汇编》、《河南历史地图集·灾害资料汇编》,搜集整理相关的文献,为编纂打下良好的基础。何红中、刘继刚、杨乙丹等学者从农业灾害的具体问题出发,对环境中涉及的农作物类型、农业灾害的特点、农业社会转型等问题提出了极具针对性的修改意见。针对以上问题,项目组又与专家们进行了反复讨论,对编纂内容进行了补充、修订和完善。

 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河南历史地图集》编纂的意义与价值,强调了今后在地图集绘制过程中加强学术合作的必要性,同时也提出了当前面临的困难与挑战,项目组将结合专家建议与研究实际,循序渐进的持续推进相关工作。


黄河文明

★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17   电话:0371-22826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