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登陆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中心新闻 > 新闻中心 > 正文
蔡哲茂研究员圆满结束中心授课
2017-10-23   门艺 罗华鑫 闫华


20171019日下午,著名甲骨学家、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蔡哲茂研究员在黄河文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316教室进行了两个半小时的授课,完成了“殷王朝史纲”最后一讲,蔡先生为期一月的授课拉下帷幕。在这一个月中,蔡先生共给同学们上了12次课,集中讲述了甲骨文所见人物、事件等有关殷商历史、制度与文化的各项问题。

1019日的最后一堂课,蔡先生讲授了《古文字“豐”字构型试释》、《甲骨文考释两则》、《甲骨文考释五则》、《殷卜辞“用侯屯”辨》等文章。从考释甲骨文字的方法的角度,对他以前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和总结,强调了甲骨拼合和熟悉文例对甲骨文字考释的重要性。

追忆925日蔡先生在我中心上的第一堂课,他从甲骨卜辞中的“西邑”能像祖先一样接受祭祀为出发点,提出“西邑”即夏王朝的观点,带着我们进入商代的世界。接下来的课程里,蔡先生从甲骨文本身的内容出发,讲述了商代先公契之子为昧、咸为成汤、卜辞中的稷和融、武丁卜辞中父壬的身份、伊尹舅示、花园庄东地子的身份、黄多子是谁、武丁的三配与三子等卜辞所见商代历史人物。还从商代制度的角度讲述了武丁王位继承之谜、王族与多子族、晚商畜牧业的经营、商代奴隶逃亡、多马与多射、用侯屯辨、商代的凯旋仪式等有关商代的统治集团、经济和军事等问题。关于甲骨文研究的一些热点问题如四方风名、肩凡有疾、王宾日等的理解上,蔡先生也帮我们疏理出一条研究的线索,并提出他自己的观点。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蔡先生在讲课过程中,不仅讲述他自己的观点,也注意将研究方法传授给我们。

一是强调甲骨文内证。二重证据法,即把发现的史料与古籍记载结合起来以考证古史,曾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考古学和考据学的重大革新。但传世文献中还有未记录的信息,从甲骨文的材料中证明甲骨文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将更有说服力。对有些问题要敢于大胆假设,细致求证。

二是研究甲骨文,切忌割裂看待,应结合金文、战国简帛等材料,融会贯通,才能学以大成。注意积累知识,日积跬步,方能致千里。

三是除甲骨文知识外,需要对传世文献,传统小学(音韵、文字、训诂)、版本目录学等有所了解。所谓学好甲骨文在甲骨文外,而非单纯的甲骨文。多读典籍,打好文献基础,并推荐熟读《诗经》、《左传》、《尚书》等著作。

四是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有前有后,不能顾此失彼。甲骨文作为交叉学科,学好甲骨文,熟悉文例、打实基础,才能触类旁通。

蔡先生对当前甲骨文的研究前景非常乐观,指出安阳等地还在不断出土,甲骨缀合和全面的整理还将进一步推动甲骨文的发展。同时蔡先生对各大高校的甲骨文研究情况也做了简要介绍。

原定1236学时的课,短短的上课时间难以承载众多的内容。年近古稀的蔡先生,精神矍铄,神采焕发,每次上课都长达三至四个小时,不辞辛劳地向我们传递更多知识,加上课下的交流,蔡先生实际上课的时间远远超出了原计划,我们尽情地享受着蔡先生提供的美味学术大餐。学术之外,蔡先生还为我们讲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如要为人正直、胸怀宽广、学会生活、开阔眼界等。

在这一个月的讲课中,除中心古汉字所的研究生外,历史学院、文学院相关专业研究生、郑州大学历史学院、书法学院相关专业研究生也都尽可以排除困难前来听讲。学生们纷纷表示,听课后自己的视野大开,更加注重甲骨文学术界的动态。同时还领会很多学习方法,表示更有信心学好甲骨文。


主讲人简介:

蔡哲茂,19519月生,研究领域为古文字学与殷周史。曾先后在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日本东京大学东洋史研究所研究甲骨文、金文与商周史,师从台湾著名甲骨学家金祥恒教授、日本著名甲骨学、先秦史专家松丸道雄教授,完成《殷礼丛考》、《中山国史初探》、《论卜辞所见商代宗法》等学位论文,获得东京大学东洋史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现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政治大学、辅仁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兼任教授。研究成果除了个别有关甲骨文字的考释之外,世系方面有《契生昭明辨》、《殷卜辞伊尹舅示考》、《伊尹传说的研究》等,提出与前人不同的看法。在甲骨缀合方面,总计缀合超过七百组,著有《甲骨缀合集》、《甲骨缀合续集》两本缀合专书,《甲骨缀合三续集》即将出版,另编辑有《甲骨缀合汇编》,目前本书“图版篇”已出版,“释文篇”即将出版。在甲骨缀合方面,蔡先生是继曾毅公、严一萍后,又一位以甲骨缀合闻名的学者,曾被美国甲骨学家吉德炜称为“不倦的蔡哲茂”。




黄河文明

★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17   电话:0371-22826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