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登陆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中心新闻 > 新闻中心 > 正文
第五届“黄河学”高层论坛暨黄河灾害与社会应对学术研讨会成功举行
2013-12-15  

12月14日,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联合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黄河文明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地理学会黄河分会共同主办第五届“黄河学”高层论坛暨黄河灾害与社会应对学术研讨会在我校金明校区中州国际金明酒店二楼会议室举行。原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鸿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陶澍,原科技部副部长、国务院参事、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刘燕华,原河南大学校长、河南省原政协副主席李润田,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史培军,我校副校长宋纯鹏等国内十几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三十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开幕式由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苗长虹主持。

开幕式上,宋纯鹏代表河南大学对出席大会的院士、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我校百年发展的历史沿革。他表示,黄河在历史上多次泛滥,给黄河流域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带来了灾难,但是也哺育了中原文明。我校坐落在黄河之滨,对黄河的防灾、抗灾研究一直保持着极大的关注。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当时还是河南大学学生邓拓在校期间就开始写作了《中国救荒史》,被誉为中国抗荒救灾的扛鼎之作。近年来,我校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围绕黄河文明演变与传承、促进黄河流域社会发展与经济繁荣等方面展开了多项研究,在黄河学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有了相当的学术积累,为黄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当前,气候变化已成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共同专注的十大课题之一,灾害的研究和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各位专家学者汇聚开封,纵论黄河灾害与社会应对问题,将会促进不同学科交叉研究,推动我校的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

李润田在讲话中向齐聚八朝古都开封的各位院士、专家、学者表示感谢。他相信研讨会的举行不仅对多学科交叉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而且会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强生态建设产生积极影响。

刘燕华代表中国地理学会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他表示黄河孕育了华夏文明,养育了中华儿女,黄河在华夏文明史上占据重要地位,黄河流域曾创造了很多的辉煌和遗产,黄河是我们的骄傲。对黄河的研究及构建“黄河学”学科体系非常重要,并提出两点建议:第一,要研究黄河学就必须搞清楚中国的魂和中国的根,以及中华民族的底蕴是什么;第二,黄河学的研究属于历史跨度长、学科跨度广的综合性研究,在研究中要做到历史与时代的结合、物质与精神的结合、区域发展与全球大趋势的结合,特别需要综合交叉学科的研究。他表示,黄河学的研究“既老又新”,老在读懂过去,新在与时俱进、谋划未来。在“黄河学”的研究中,要注重信息的挖掘和知识的加工,需要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紧结合起来。

孙鸿烈回忆了自己对黄河的深厚情节。在讲话中表示黄河的河流特性决定了黄河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目前黄河的河沙越来越严重,不仅在下游形成了悬河,而且在上中游地区特别是宁蒙段也逐渐形成了悬河,国家对黄河泥沙等问题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建议集中力量加强对黄河悬河和泥沙等问题进行研究。

开幕式后,陶澍、史培军、岳瑜素、秦奋分别作了“全球多环芳烃排放与呼吸暴露风险”、“灾害系统复杂性与综合风险防范”“基于流域与区域协同发展的黄河下游滩区减灾模式研究”、“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模型研究与应用”的大会报告。这些报告高屋建瓴,为黄河流域的灾害及生态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下午,高建国、余新忠、陈业新、杨振红等专家从历史地理的视角阐释了黄河流域的灾害史及生态环境变迁史。部分学者还从黄河灾害对城市的发展、药学的进步、戏曲的兴起、风俗习惯的形成及促进文学作品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研讨会期间,中心组织与会专家学者就“黄河生态史的理论与前沿”进行了开放式讨论。

本次会议涵盖了地理学、历史学、民俗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黄河灾害这一学术问题,进行了综合交叉研究。据悉,自2009年起至今,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已成功举办了五届“黄河学”高层论坛,取得了较大的学术影响,获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支持。“黄河学”高层论坛在探寻黄河生态与文明演进的规律,全面建立“黄河学”的学科架构与基础理论体系,推进“黄河文明的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协同创新研究等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黄河文明

★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17   电话:0371-22826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