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4日,黄河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发展规划论证会在北京大学召开。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刘伟、社会科学部部长王博、长江学者王中江,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地理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樊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历史研究所副所长王震中应邀出席。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关爱和、副校长张宝明,社科处、科研处、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历史文化学院等有关单位负责人与相关人员参加了论证会。
论证会前,关爱和与刘伟就黄河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的协同单位、重大需求、发展目标、重大协同创新任务、主要考核指标、培育组建主要过程及此次较以往论证所作出的主要调整与变化等进行了充分地沟通与交流。刘伟表示北京大学作为核心协同单位将全力支持中心的工作,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建议。
论证会上,关爱和阐述了黄河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研究主体的时空范围。时空范围的确定有利于保证地域优势,突出设计特色,同时可以回答习近平总书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一事关民族认同、道路自信和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他提出,希望依托协同创新中心的研究平台建构黄河文明学术话语体系,使协同创新中心成为中国文明探求和展示、世界文明交流与互鉴的学术重镇。随着黄河文明研究的推动和“老家河南”战略的实施,希望形成“看现代中国,北上广深;看古代中国,老家河南”的局面,用学术研究的软实力,带动“老家河南”区域经济的发展。黄河文明研究是一项涉及多个部门、多个领域、多个学科的系统工程,只有长期通力合作,才能有所收获,才能充满自信地向中国、向世界展示五千年黄河文明曾经的辉煌和当下的生命力。
我校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苗长虹对协同创新中心框架设计作了汇报,并对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分期提出了黄河文明探源与展示、黄河文明基因图谱构建、黄河生态文明建设三大工程。
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协同创新中心的论证工作,他们就中心名称、中心优势、创新及其表述、重大需求、论证目标、论证内容、平台和工程、精神与物质、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耦合、科学问题、对策研究、智库建设和考核目标等均作出了有益评述,并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关于两个分期抑或三个分期、四个平台抑或五个平台等较有争议的问题,也在研讨的基础上基本上达成了共识。
最后,张宝明向与会专家表示了感谢。同时他认为物质文明、非物质和物质遗产包括于生态文明,论证可将其耦合于生态文明。社会文明不好再另立的原因在于它包括三种文明,否则难以处理大概念和小概念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