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5日,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牛建强副主任代表中心参加了由教育部社科司组织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重要讲话精神,推动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创新发展系列座谈会”。参加该座谈会的代表除了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负责人外,还有相应高校和省厅的社科管理部门负责人,总人数达130人。座谈会在北京工业大学建国宾馆召开。
上午的议程为: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南开大学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研究中心、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等五个基地的代表发言,教育部社科司徐青森副司长就2015年基地测评情况、成绩与问题以及下一步思路做了详细说明,教育部社科司张东刚司长就基地“十三五”期间的发展做了重要指示。下午的议程是:按照预先分好的6个组进行分组讨论和座谈。
徐青森副司长对2015年的基地测评做了细致说明。这次测评是继2004年、2009年之后的第三次。接受测评的基地共151所,其中高校重点研究基地135所,省部共建基地16所,涉及66所高校。测评数据是2009年开发的CMIPS系统,具有综合性检测功能,采用三级指标测定: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7个,三级指标28个。其中一级指标分为投入、成果、发展和管理四个方面,显然不仅仅是科研成果的考核,还兼顾到基地的管理水平和整体发展的内容。为保证此次测评的客观性,在分值比例的设定上,客观分值占65%,主观分值(即专家测评打分)占35%;在专家的选定上,基地专家151票、占近40%,非基地专家247票、占近60%。测评结果:优秀的30个,合格的113个,需培育的8个。
徐青森同时指出了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为:缺乏统一规划,没有凝定目标。具体体现在:发展特色不明显,发展优势不突出,建设重点不明确。咨政报告建言能力不强。在体制机制方面开放性和灵活性不够,未能发挥基地的全国性学术平台功能。
徐青森最后提出了“十三五”期间基地建设的新的评价方式改革的设想。具体包括:(1)动态监测。及时将基地活动内容录入系统,作为常态化管理的方式,以便随时发现问题和及时纠正。(2)分类管理。明确基地属性和类型,是属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方法创新中的哪种?结合其优势和特点作为考核依据。(3)改革管理模式。实行部、厅、学校、基地四方签约,明确责任。(4)凝练研究方向。立足于国家急需、学术前沿,并根据测评分析报告的诊断和专家意见,对基地的“十三五”规划进行修订,做好总体规划论证和3-5个子项目论证,形成课题间的内在关联,打造一个主攻方向,突出自身研究重点和特色。
张东刚司长在讲话中又强调和重申了“十三五”期间新的测评模式改革的精神,并指出要引入淘汰机制,增强基地的危机、忧患意识。
这次会议的精神很重要,涉及到基地“十三五”期间的建设以及未来的发展。我们应在领会上述精神的基础上认真思考,找出我们的优长和不足,扬长避短,真正在凝练方向、锻造大成果上下功夫,才会在“十三五”期间有良好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