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登陆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中心新闻 > 新闻中心 > 正文
第八届“黄河学”高层论坛暨“回族伊斯兰文化与黄河文明”学术研讨会圆满闭幕
2016-11-07  

图为第八届“黄河学”高层论坛暨“回族伊斯兰文化与黄河文明”学术研讨会闭幕式(宁刘宁 摄)

图为第八届“黄河学”高层论坛暨“回族伊斯兰文化与黄河文明”学术研讨会主会场报告(宁刘宁 摄)

图为第八届“黄河学”高层论坛暨“回族伊斯兰文化与黄河文明”学术研讨会分会场报告(宁刘宁 摄) 

为期两天的(2016年11月5日至6日)第八届“黄河学”高层论坛暨“回族伊斯兰文化与黄河文明”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大学金明校区行政楼二楼报告厅圆满闭幕。会议由河南大学、中国回族学会、中国地理学会黄河分会主办,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文明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承办,并得到地理学会河南省优势学科、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宗教研究所的支持。此次会议以“回族伊斯兰文化与黄河文明”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地的80余名回、汉、彝、柯尔克孜等民族的各级政府领导、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及民族工作者前来参会,会议还吸引了关注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伊斯兰教研究的美国、巴基斯坦留学生以及来自各地的民间学者,与会专家围绕黄河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在“一带一路”中的贡献、地位及作用、文明对话与文明和谐相处、黄河地区回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回族历史及回族城市化、“回族学”与“黄河学”跨学科整合等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研讨会采取大会发言与分组讨论相结合的形式,组织了三场大会主题报告,并围绕“文化、传承与发展”、“机遇、挑战与城市化”、“边疆、历史与民族”等主题展开三场分组讨论,共有32位学者发表学术演讲,6位学者作了精彩点评,众多与会学者参加了讨论。11月5日下午,会议新增了“回族学建设”主题讨论环节,来自回族区政府、伊斯兰教协会、高等院校、回族企业、新闻出版等不同领域的专家代表就回族学的研究现状、问题及发展方向等问题发表高见,引发了与会人员的激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回族学发展需要各领域、各学科合力打造;如何提高研究水平并能够跻身“显学”,产生影响,需要有问题意识,更要有国际视野及多学科的理论支撑,还要有不同民族学者从不同视角的理论讨论;要打破自说自话的封闭局面,立足回族文化以伊斯兰文明与华夏文明交融和合为基础的文化特色,将回族学研究放在世界、中国的背景下,形成对话及开放的研究机制,出版高水平学术成果,真正提升回族学的研究水平。“回族研究所”的成立,既是“黄河学”与“回族学”对话的重要成果,也是河南在回族研究机构方面的重要突破,使“回族学”建设又迈出了新的一步。在民族散杂居地区的一所综合院校成立专门的回族研究机构,本身就是学术开放、学术对话、学术创新的重要成果,具有重要的示范和推广意义。

大会报告结束后,中国回族学会副会长、河南省文史馆馆员李尊杰主持了会议闭幕式。首先,中国回族学会会长高发元充分肯定了本次会议所取得的突破和成绩,并从学科发展的高度勾勒出“回族学”发展的战略蓝图及实施路径。他认为,目前回族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为回族学科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回族学科的建立需要1个建设目标、2个研究平台、2个数据库、3个阶段实施,即“一二二三”重大工程;回族学科的发展需要以我国西部回族研究发达地区为依托,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枢纽地区——河南省为支点,带动东北和东部沿海地区。接着,中国回族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央民族大学丁宏教授对本次研讨会进行总结。丁教授简要概述了本次大会的历程,凝练指出本次会议的四大“亮点和特色”,即“回族学会”与高校的首次合作办会、“回族研究所”成立与突破、“回族学建设”主题讨论会、理论研究与学术前沿相结合。同时强调实地调研对于论文和研究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社会、网络上出现的泛清真化、泛阿拉伯化等现实问题上需要学科理论视角的科学论证。最后李尊杰副会长宣布本次大会胜利闭幕!

本次会议是“黄河学”与“回族学”的首次对话,也是“回族学”首次与地方高校的合作,参会人员将理论研究与学术前沿相结合,紧扣时代发展脉络,契合回族社会、黄河文明的多元交融内涵的实际,开展“黄河学”与“回族学”的跨文明、跨学科交流对话,在当今全球文明冲突、恐怖主义盛行以及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强调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交融的背景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将显著提升两个综合性学科的整体研究水平,从而加快构建“回族学”的国际研究网络,拓宽中国“回族学”研究的国际化道路,最终服务于沿黄及中原地区回族的发展,为国家实施“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黄河文明

★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17   电话:0371-22826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