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登陆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中心新闻 > 新闻中心 > 正文
古汉字研究所举办第八期学术沙龙
2017-03-17  

图为参会老师合影(闫华 摄)

为推进“甲骨学与殷商文明”平台的建设,加强校内外相关学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研究生的学习和进步,2017年古汉字研究所继续举办学术沙龙活动。2017年3月16日,是2017学年的第一次学术沙龙,也是古汉字所自去年10月以来举办的连续第八期学术沙龙。本次沙龙邀请到了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具隆会教授,他讲的题目为“甲骨文与文化传承——殷墟科学发掘与考古学家”,以大量的照片和资料让听讲的师生们重温了甲骨学的历史,获得了新知。

甲骨作为研究先秦的重要出土资料,盗墓、贩卖等因素使科学发掘越来越重要。具老师指出,科学发掘可以防止文物流失至国外,确保科学资料的完整性,而且出土的甲骨资料是中国田野考古的标尺。具老师翻出昔日学者在出土、研究甲骨时的故事——五洲旅馆失窃事件、十兄弟“清溪阁饭庄”聚散等等。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人身安全与物质都难以保障,可是这些学者们仍孜孜不倦、不畏风险地研究学术。这正是我们现下研究学术要坚持的地方。在第13次发掘甲骨时(即YH127坑),工作人员把发掘的17096片运往南京,巨箱发威拒启程,徐州压坏火车车轴,进史语所时重箱下滑又伤人等等,可谓“辗转千里历磨难,甲骨安全抵南京”,在座者听后无不惊奇。简单的一本彩印著录书,原来是穿荆度棘、经历雨雪,才完美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在那个抗战的年代,史语所经历艰难迁至李庄,董作宾不畏艰辛,研究著述《殷历谱》。石印出版完成后,被陈寅恪评价“八年抗战,学术著作当以《殷历谱》为第一部。”临近结束,具老师向众人提出最后一个思考:“学者对社会的使命是什么”。老师并未说明答案,或许这个问题也没有答案。问题内里蕴含的哲思,或许是一个永远探索不到尽头的斯芬克斯之谜。

具老师声情并茂,不失幽默地款款而谈,谈的是学术,是甲骨历史,更是先人前辈的探索精神。沙龙结束后,作为来华二十年的韩国老师,不限专业,谈起韩国甲骨治学现状、黄历、姓氏等民俗、时政等等,让在座老师感受不同国度的乡土人情。

本次沙龙由张新俊副教授主持,中心的门艺博士、历史学院曹建墩副教授、文学院的刘云副教授,以及中心的博士研究生赵伟、硕士研究生陈彦洁、张焕、闫华、张淑月、朱雪坷,以及中国史研究生赵玲等参加了此次沙龙。


黄河文明

★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17   电话:0371-22826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