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登陆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中心新闻 > 新闻中心 > 正文
古汉字研究所举办第十期学术沙龙
2017-04-17  

图为侯卫东老师讲解“商代寻踪 (张淑月 摄)

图为参加沙龙教师合影 (张淑月 摄)

“一窍不通”、“网开一面”、“覆水难收”等成语出自商代史事,古代典籍提供了窥探商代世界的视角。19世纪末出土的甲骨证明了《史记》记载的正确,从1928年开始发掘甲骨文的出土地安阳殷墟,更是确定了史籍中所载盘庚迁殷的殷都所在。在盘庚迁殷之前有汤居亳、中丁迁隞、河亶甲居相以及祖乙迁邢,这些殷墟之前的商人之都又在哪里?2017年4月13日,古汉字研究所第十期学术沙龙邀请到了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侯卫东副教授,以“追寻商王朝的踪迹”为题,向在座师生分享了商代早期考古的现状和早商文化的研究历史,并重点介绍了郑州商城的性质和地位。

侯卫东老师从1920年代顾颉刚先生所代表的“疑古学派”开始,追溯中国考古发掘的源起,说明殷墟发掘是中国考古学形成的重要标志。1950年代发现的郑州商城,以其巨大的规模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开启了早商文化的探索和研究。侯老师针对郑州商城一连提出三个问题:何方的精英阶层主导了商王朝前期都邑郑州商城的营建?何种考古学文化主导了二里岗文化的形成?郑州商城的营建及二里岗文化的形成反映的是商王朝的始建还是商王朝中期的重新组织?接下来,侯老师对郑州商城进行了的详细解读,并通过周边同时代以及之前其他遗址的比较,说明郑州商城周边的变化,讲述了商代早期社会变迁的情况。侯卫东老师还讲了先商时期的考古文化各遗址在面貌上所反映的族群之间的相互关系,使我们对商族在有夏时代的迁徙和其他民族的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

古汉字第九期文化沙龙魏继印老师曾一度提及陶器的重要性,侯卫东老师仍借用李伯谦先生的话,“田野考古仍然是夏商研究的第一要务,最根本的是要从‘摸陶片’做起”。“摸陶片”即接触一手材料,门老师对在座研究生们强调,甲骨学者就是要象考古学者那样“摸甲骨”或“读拓片”,重视对材料的整理和研究。侯卫东老师还与在座师生充分交流了郑州商城、殷墟发掘和殷人迁都等相关问题。

本次沙龙由门艺博士主持,王蕴智教授、张新俊副教授、张军涛博士以及中心博士研究生赵伟、硕士研究生李丹凤、周豪、陈彦洁、张焕、闫华、张淑月、朱雪坷,中心考古硕士研究生冯永恒、历史文化学院15级本科生高范翔等参加了此次沙龙。

主讲人简介:

侯卫东,2008-2010年在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从事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2014年至今任教于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夏商周考古、城市考古。指导本科生田野考古实习、本科生毕业论文及夏商周考古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推动公共考古的实践和宣传。2012年11月获首届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5年5月获剑桥李约瑟研究所“中国古代军事工程科技奖学金”。


黄河文明

★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17   电话:0371-22826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