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古汉字研究所举办第九期学术沙龙现场参加老师合影(摄影 张淑月)

图为魏继印老师正在向师生讲述夏代寻踪(摄影 张淑月)
“鲧何所营,禹何所成?”屈原在两千多年前发出的《天问》,我们今天仍然在问。是否有禹,是否有夏?安阳殷墟出土甲骨证明了殷商的存在,作为史书上记载的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是否也有考古的资料证明其确切存在?2017年3月30日,古汉字研究所第九期学术沙龙邀请了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魏继印副教授做客403,魏老师以“夏代寻踪”为题,从考古学角度向在座师生分享了对夏代文化的所思所想。本次沙龙由门艺博士主持,张新俊副教授、张军涛博士以及中心博士研究生赵伟、硕士研究生陈彦洁、张焕、闫华、张淑月、朱雪坷,历史文化学院15级本科生高范翔等参加了此次沙龙。
魏继印老师从《尚书》、《竹书纪年》、秦公簋、叔夷鎛、豳公盨等文献记载夏或禹入手,说明“夏”王朝的存在应无可疑。然后又回顾了考古学家们对夏文化遗址的认识历程,以及近年考古学界的新说,提出二里头文化为夏文化的根基并未动摇的主张。接着,从夏商积年和碳14测年,考古发掘器物及遗址的关系分析,夏、夷、商三族关系和地理分布等角度探寻夏文化的踪迹,证明二里头文化即为夏文化。
讲座中魏继印老师还以极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了为何考古学重视陶器的原因,和一些考古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使我们增长的知识,扩大了见识。关于夏代是否可能有如甲骨文那样的大批文字资料出土,以及相当于夏代遗址中出土的零星文字材料,魏继印老师和中心的老师也做了充分的交流。
最后门艺老师总结,材料和方法是无论什么学科都非常重视的问题,做甲骨学的研究也要像魏继印老师做考古研究一样把原始材料拿出来自己捋一捋、顺一顺,用正确的方法从不同角度梳理材料,认真观察、努力思考,学问就是在这样的观察和思考中得来的。
主讲人简介:
魏继印,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考古文博系主任,中原考古研究所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兼任黄河文明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兼职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夏商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研究领域为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考古。在《考古》、《文物》、《考古与文物》、《中原文物》等考古学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