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张教授与研究生合影

图为参与沙龙老师合影
汉字“火”字,是火焰的形状;“水”字,是流水的形状;“山”字,是山峰的形状;“人”字,是人侧立之形……汉字“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画成其物,随体诘誳”的象形字是汉字中最基础的构件,记录的也大都是汉语中一些古今意义变化不大的基本词汇,初步接触汉字文化的人都可以很直观地对此有所感应。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中,保留有很多象形字,尤其是商代金文族徽文字,图画的性质更为显著。这些文字也是研究中国美术史、上古历史民族、民俗与文化的重要材料。
长期从事夏商周考古发掘和研究的张立东教授,现任教于河南大学历史学院。他着眼于商代及以前的考古遗物遗迹,从美术史的角度,对一些象形字和会意字的探讨有一些独立的思考和想法。2017年4月27日,张立东教授论剑古汉字研究所第十一期学术沙龙,以“方法论与‘商’字案例”为题,向古汉字学习者展示了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的世界。
张立东老师试图以汉字为目标,美术史为方法,考古遗物遗迹为材料,跨学科地看待古汉字。视字如画,适用于古汉字中的象形字和会意字。张立东老师首先用透视学的角度观察事物,分析描摹象形字的视点问题,从而引申到对图形文字的分析探讨中。张老师提纲挈领地指出,探索图形文字的本义有五个步骤:一、发现字型、字例,将所要讨论的字形尽可能完备地进行搜集,可利用工具书,但最好还是要从原材料上进行搜索;二、整理,将所搜集到的字形材料按类型学的方法进行归类,确定最早的字型;三、将字型变成图案,通过图像还原其造字时的视点;四、串联、类比;五、语境化,这里的语境指的是与图形文字相关的器物和遗址,即找出这个图形文字的考古学语境和历史学语境。接着张老师以“商”字本义的探索为例,讲述了以上5个步骤在分析这类图形文字本义时的运用。
沙龙茶歇时间,张立东老师与在座师生进行交流,张军涛博士表达了他对张立东老师“商”字本义的一些疑问,例如主题与所用材料之间的时空距离。门艺老师提出关于语境一词的异义,并向研究生们强调张立东老师方法步骤中,搜集原材料和整理材料的重要性。
本期沙龙由门艺博士主持,博士张军涛、博士研究生赵伟、硕士李丹凤、陈彦洁、张焕、闫华、张淑月、朱雪坷以及历史文化学院本科生高范翔参与此次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