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九届“黄河学”高层论坛暨 “轴心文明交流互鉴与包容性全球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现场(宁刘宁 摄)
2017年6月17日上午,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文明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一带一路”战略研究中心、国际区域研究协会中国分会主办的第九届“黄河学”高层论坛暨“轴心文明交流互鉴与包容性全球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大学金明校区行政楼二楼报告厅拉开帷幕。来自海内外各大高校、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的近30个单位7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出席此次开幕式的主要领导和嘉宾有河南省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张广智,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关爱和教授,欧亚科学院院士、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小建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震中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二里头工作站站长许宏教授,英国剑桥大学Sally K.Church教授,台湾东海大学朱歧祥教授,美国犹他大学地理系及公共国际事务研究院魏也华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刘卫东教授。开幕式由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苗长虹教授主持。

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关爱和在开幕式致辞 (宁刘宁 摄)
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关爱和在致辞中向与会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指出“黄河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传延至今,现在仍迸发出勃勃生机的东方古老文明。传承创新黄河文明是事关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的重大时代命题,是当下践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建设中原经济区和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最深厚、最核心、最可靠的历史根基和文化资源”,在强调黄河文明研究的综合性、交叉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关书记介绍了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及黄河文明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的概况及学科发展,并进一步凝练指出“中心将围绕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三个重大的命题,以早期中国、帝国中国、转型中国三个历史时段,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三个关系,进一步梳理黄河文明形成、演进轨迹,深入挖掘黄河文明深厚的核心价值和共同价值,建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黄河文明学术话语体系,使黄河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成为中国文明源流探求和展示世界文明交流互建的学术重阵”。

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张广智在开幕式致辞(宁刘宁 摄)
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张广智对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大学召开表示祝贺,以详细的数据和案例介绍了河南省悠久厚重的历史和文化,指出“黄河文明是具有持续性的轴心文明,黄河文明孕育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生态意识,华夏民族的价值观念,文化认同和民族性格,造就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社会秩序、宗教信仰和精神世界,是中国道路文化软实力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也是世界上认识中华文明的主要源头”,并在全球化、区域经济与文化冲突的大背景下肯定了本次会议主题“轴心文明交流互建与包容性全球化”的意义及重要性。

英国剑桥大学Sally K.Church教授在开幕式致辞(宁刘宁 摄)
英国剑桥大学Sally K.Church教授在致辞中指出“现阶段,世界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问题,中国采取了行而有效的措施来治理环境问题,这不仅仅是因为中国认识到了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承担了自身的责任,同时也是近年来大量中国专家学者、政府不懈努力与付出的结果”,并期待这次国际高层论坛会议能够有更多的交流以及思维的碰撞,共同推进世界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和谐发展。
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将持续两天,以“轴心文明交流互鉴与包容性全球化”为主题,主要围绕轴心时代的黄河文明及其文化突破,轴心时代以来黄河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20世纪经济与文化全球化的经验教训,“一带一路”战略倡议与包容性全球化,全球化、城市化与区域不平等发展,跨国投资、产业转移与区域可持续性转型发展,“黄河学”的话语体系与学科建构七大议题展开讨论,旨在对轴心文明交流互鉴历史经验进行探讨,为推动全球化向着包容、均衡、可持续的方向继续发展提出对策。

与会专家合影留念(宁刘宁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