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论坛现场照片
2025年9月25日,“天下文明——夏商王朝的中央与地方”专题报告会在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小礼堂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办,河南大学黄河文化遗产实验室、二里头夏文化研究院、河南大学商文明研究院共同承办,并得到河南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的指导。

图为中心副主任侯卫东教授主持开幕式
专题报告主讲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梁法伟、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孙卓、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白国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崔俊俊、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魏曙光,专题报告主持人及与谈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张立东、副教授付永敢、李鹏辉、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教授侯卫东、副教授贺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郑州商代都城遗址博物院等单位的青年学者,以及河南大学夏商考古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共同参会,论坛围绕夏商王朝对不同区域的经略方式、文化互动及国家治理特征展开深入研讨。
会议伊始,中心副主任侯卫东介绍了本次专题报告会举行的学术背景及目标愿景。

图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梁法伟研究员作报告
梁法伟以《国家治理视角下的夏王朝早期核心分布区》为题,在梳理以往文献所载夏王朝核心分布区的基础上,结合考古发现指出,多处遗址中出现的职能均等化现象,反映出一种自上而下的控制型管理模式。同时他强调,相关研究应注重区分不同文化类型,既要关注文化差异,也需重视对文化共性的探讨。

图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孙卓副教授作报告
孙卓以《黄陂盘龙城与夏商王朝对江汉地区的经略》为主题,聚焦盘龙城遗址的考古研究成果,系统阐释了夏商时期中原王朝对江汉地区的经略历程:二里头阶段已存在文化渗透,二里冈阶段盘龙城成为商王朝南疆的军事与冶金中心,具备城址、青铜铸造及多元文化融合特征,至晚商阶段逐步收缩。该研究突出盘龙城在资源控制、技术传播与南北互动中的枢纽作用。

图为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崔俊俊副研究员作报告
崔俊俊以《夏商王朝对晋南地区的经略》为题,将研究视角转向晋南地区,梳理了从二里头阶段开始,各个时期晋南地区与中原夏商王朝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晋南在早期国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与夏商王朝的碰撞共生中,奠定了中国式国家结构的基本框架。

图为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魏曙光副研究员作报告
魏曙光以《商王朝对冀南地区的经略》为题,探讨了商王朝经略冀南地区的三个阶段:早商时期,商文化自北向南逐渐渗透并取代本地漳河型遗存;中商时期,商文化全面北扩,建立起以邯郸、邢台等为中心的区域聚落网络;到晚商时期,该地区功能分化明显:邯郸护卫王畿,邢台为商王室直接控制区,而石家庄至保定南部一带则成为北部边界,分布着许多与商王室关系密切、承担军事职责的部族。
图为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白国柱副教授作报告
白国柱以《夏商王朝与长江下游的互动》为题,将长江下游划分为太湖流域、宁镇皖南地区、里下河及运湖西、滁河流域、巢湖流域、皖西南地区六个流域,依次分析了各区域出土的遗址及其各自的文化特征。他指出,夏商中原文化对长江以北的地区的影响,要远超过长江以南的地区,中原文化对长江以北的土著文化往往是征服性的。
图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张立东教授发言

图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付永敢副教授发言

图为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贺俊副教授发言
图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鹏辉副教授发言
论坛即将结束之际,侯卫东代表主办方对与会专家学者及师生的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本次论坛汇聚考古一线青年学者,不仅为夏商文明研究提供高质量学术对话平台,更为青年学子搭建了学习交流的桥梁。他强调,学术研究需秉持 “持之以恒” 的态度,鼓励青年学子在田野实践与多学科交叉中夯实研究基础;特别呼吁重视考古类型学的基础作用,指出类型学认识是一个需要反复推敲、不断深化的长期过程,并以郑州商城等遗址研究为例加以说明。
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有效促进了夏商文明考古研究领域最新成果的交流碰撞,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早期国家“中央—地方”关系格局与治理模式的认识。会议不仅为学界提供了高质量对话平台,也对推动河南大学考古学、中国史及黄河学交叉学科建设、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