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三天的“中国近代文学第三届暑期青年研习暨研究生学术论坛”11日至13日在长春召开。
本次研习活动由中国近代文学学会、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与河南大学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承办。共有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河南大学八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七十余名青年学者共同参加活动。
中国近代文学学会会长关爱和在致辞中表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将学术眼光放到这一历史进程是大有作为的。现在的任务就是用科学的、历史主义的精神,将精力投入到开采近代文学这片“富矿”当中。举办研习班的目标就是面向学生,希望学生不但看到自己的研究,也要关注国内的学界前沿,进而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纪委书记、副所长饶望京指出,中国近代文学学会作为文学研究所的代表单位一向重视吸引学术人才的发现和培养,青年学者工作坊与青年学者暑期研习班不但能够促进、巩固中国近代文学学科的可持续发展,还能够充分发挥本学科和知名专家在学术传承中的传帮带作用。
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助理白冰指出,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振兴发展,中文学科展现出新时代高校中文学科的使命感与创造力。本次研习论坛的主题聚焦于中国近代文学的历史回望与当下反思,不仅涵盖文学文本与思想流变的学术维度,也回应了新时代文学研究如何与现实对话、与世界对话的理论关切。文学院院长王春雨指出,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深度需要广大青年学者们不懈求索与交流互鉴。希望与会青年学者能够在这里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问题意识和学术方向。文学院愿与与会学者一道,坚持开放、包容、严谨的学术精神,共同拓展中国近代文学的边界与深度。
开幕式后,河南大学关爱和教授以《钱玄同与〈刘申叔遗书〉编纂》为题进行讲座。他从早期《钱玄同日记》中的刘师培、《刘申叔遗书》编纂的五年间、发凡起例与序跋组织的学术苦心、清末民初学术视野下的刘师培之学等四个方面,介绍了钱、刘二人的交游、《刘申叔遗书》的编纂过程,以及钱玄同对刘师培的评价。
苏州大学马卫中教授以《晚清之北京:以昆体诗为载体的政治书写》为题进行讲座。马教授以“西砖酬唱”为典型个案,聚焦于西昆体这一特殊诗歌形式在北京的兴盛,介绍了“西砖酬唱”发起者张鸿的生平,以及“西砖酬唱”的相关情况,提示研究者在研究中应保持审慎态度。
下午,河南大学胡全章教授以《晚清革命诗潮》为题,从写作缘起、整体框架、诗潮源流、报刊阵地、代表诗人、南社与革命诗潮、主旋律、诗歌史定位、梁启超与革命诗潮等十个方面介绍了新著《晚清革命诗潮研究》,让与会人员对思考与解决学术问题的历程有了更直观的体验。
北京大学周兴陆教授以《“非战”论与现代杜诗学》为题,聚焦于抗战时期杜诗研究中的“非战”论。他通过对当时三种主要政治力量关于杜诗中战争内容不同解读的分析,有力地论证了文学研究无法脱离政治语境和社会现实,进而提出研究者应从历史材料中发掘思想资源,进行有选择性地阐释,使历史“活”起来并能为当下提供镜鉴。
8月12日上午,华南师范大学左鹏军教授以《关于近代文学研究中几个基本观念的学术史检讨与反思》为题,指出近代文学学科地位和学术合法性的确立不仅基于学术逻辑,还受其他因素影响,需结合中国新文学和近现代史学科的发展来考察。阶级斗争学说的隐性影响,新旧文学的对立认知等问题也需要关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王达敏教授关于《桐城派在近代的命运》的讲座,提出曾国藩领导下的桐城派敏锐地意识到中西相遇带来的大变局,成为推动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关键力量之一。他们探索的“中体西用”路径、对汉语表达艺术的精深把握,以及融入民族语言的精神元素,成为中华民族构建新文明不可或缺的源泉。
下午,清华大学王中忱教授的讲座以《“政治小说”重议》为题,围绕梁启超翻译的日本政治小说《佳人奇遇》及其创作的《新中国未来记》展开。王教授提出,这些政治小说反映了当时知识人对全球化、世界格局等问题的思考,并非简单的“文以载道”,在当下仍有对话价值,为理解近代文学与时代的关联提供了视角。
清华大学解志熙教授以《漫说清代学艺复兴》为题,结合戚学民教授对《清史·文苑传》的研究,强调应从更宏观的历史视角看待清代文学,避免被固有观念影响,建议研究近代文学要结合古代与现代,兼顾多学科知识,拓宽视野,以获得更深入的理解。讲座最后还提及学科划分的局限性,强调在研究中要重视历史联系。
8月13日上午,中山大学彭玉平教授以《王国维与清末文学革命》为题,介绍了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不同版本及其研究过程。彭教授指出,王国维的词学理论有其针对性与局限性,“境界说”源于地理概念,后发展到美学范畴,更适用于唐五代、北宋词。此外,还提及王国维的学术准备、创作特点及相关研究经历。
吉林大学张福贵教授以《文学史研究的范式与前提》为题,探讨了文学史研究的相关问题。他指出历史性研究是文学史研究的基本范式,但过度向边缘延伸导致碎片化;思想史研究和文化研究存在玄学化、脱离文学本身的问题;审美性批评被社会、思想批评代替;综合研究趋于模式化;学术史研究可作为突破方向,通过梳理学术史实现创新。
下午,吉林大学马大勇教授以《近百年词史研究的理念与进路》为题,提出近代文学研究应突破时间界限,将晚清民国作为整体,打通古代与现代文学的区隔,且研究需延伸至当下。他对晚清四大家、南社词人群、王国维、夏承焘、顾随、沈祖棻、启功,以及新时代的网络诸词家的梳理、研究,展现了近百年词史的丰富性。
为增进学员间的学术交流,本届研习活动于8月11日和12日晚间设置两场青年学者论坛。与会学员分为六组,围绕分论坛议题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
闭幕式在8月13日下午举行。关爱和会长在致辞中向各位授课专家的辛苦付出和学员的积极参与表示感谢,接着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脉络里,表达了自己关于近现代文学历史分期、学科设置、叙事话语的思考。江苏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邓瑗作为学员代表,对主办承办方以及各位专家的倾囊相授表示衷心感谢。她表示,通过研习活动,真切地感受到前辈学者对青年的扶持,以及近代文学领域巨大的开拓空间。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孙洛丹教授作为承办方教师代表,回顾了研习活动的筹备过程,鼓励青年学者努力开拓研究可能,从多元视角赋予现代文学更宽阔的历史维度。
胡全章教授在闭幕词中首先向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周到安排表示感谢,同时向十位主讲教师的辛勤付出致以敬意。接着指出,该活动连续三届坚持纯公益性质,充分彰显了学会的公心与担当。近代文学如同一座待发掘的富矿,胡全章教授寄语青年既要传承优良学术传统,又要勇于开拓创新,努力成长为学科发展的中坚力量。
至此,本届研习活动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