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2日上午9时至12时,由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编辑部主办的《环境史视野下的黄河与郑州》读书交流会在河南大学明伦校区新行政楼316会议室顺利举行。
活动由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吴朋飞教授主持,参会者有陕西师大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李鹏、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博士贺咪咪、河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谷蕾和副教授刘德新,以及河南大学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历史文化学院的部分同学参加。
交流会特邀水利史、黄河史及水旱灾害史权威专家徐海亮先生为嘉宾。他是《环境史视野下的黄河与郑州》一书作者,1944年生于江苏无锡,曾任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委员等多个学术职务,并在水利部减灾中心及多所地方水利单位与院校担任重要职务。他长期深耕中国水利史、黄河史及灾害史研究,曾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自然灾害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中典型水旱灾害分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黄河流域环境演变与水沙运行规律”的历史部分研究(该项目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还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历史大地图集”中明清黄河决溢图幅编绘工作,撰写并发表了多部论文和专著。
图为徐海亮先生正与参会学者交流
会上,学者们围绕《环境史视野下的黄河与郑州》一书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该书从黄河的地质环境、历史时期的水系变迁、水沙关系以及以郑州为中心的历史灾害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全面剖析。
陕西师范大学李鹏老师对《明清时期黄河下游河床形态中的一些问题》一文表现出浓厚兴趣,就“束水攻沙”的效果、“泥柳并用”的含义、黄河泥沙含量减少以及李仪祉先生的治河观点等问题与徐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李鹏老师高度评价该书,认为其为中国河流研究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方法论指导。厦门大学贺咪咪博士率先对书籍进行概述,强调自然地质环境与人类活动对黄河变迁的双重影响,指出水利史研究需要跨学科交流的重要性。河南大学谷蕾老师提出未来黄河研究需要地理学与历史学等学科深度交叉,强调历史学对地理学研究的理论支撑作用。河南大学刘德新老师针对郑州周边长序列连续湖相沉积较少等问题提出疑问,徐先生以“周原黄土”概念进行了专业解释。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黄哲博士从时间尺度、视野广度和历史温度三个维度总结了该书的独特特征,并就自然作用有序化对黄河的影响向徐先生提问,得到了详尽的解答。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薛桢雷博士认为徐先生的研究体现了对学术的执着追求,并就古圃田泽相关问题向其请教。
此次读书交流会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圆满结束。专家学者们的精彩发言与深入探讨,不仅为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搭建了一个高质量的交流平台,更为未来黄河学的深入研究指明了方向,推动黄河研究迈向新的高度。
图为读书会现场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