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登陆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中心新闻 > 新闻中心 > 正文
中心成功举办超大城市韧性安全建设与现代化治理学术论坛(2025)
2025-06-25  


图为论坛现场

为推进城市韧性和安全水平的全面提升,构建超大城市高效能治理新体系,推动跨学科融合与创新发展,2025年6月22日,由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河南大学应对气候变化与碳中和实验室(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共建)联合主办的“超大城市韧性安全建设与现代化治理学术论坛”在河南大学龙子湖校区友兰学堂中楼305报告厅成功举办。来自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集美大学、南京财经大学以及河南大学的领导、专家学者及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论坛,围绕“多风险挑战下的韧性治理体系建构”“城市空间智能化治理”“基层应急管理”等前沿议题,展开了高质量的交流与深入探讨。

图为河南大学学术副校长刘彦随教授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苗长虹教授

图为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董冠鹏教授

论坛开幕式由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董冠鹏教授主持,河南大学学术副校长刘彦随代表主办方致欢迎辞。刘校长介绍了河南大学的发展历史及新时代的办学理念,阐述了学校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的建设思路与取得成效。他指出,超大特大城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议题。其韧性安全建设与现代化治理亟需多学科交叉融合,需构建技术、人文、社会与工程协同创新的生态系统。本次论坛汇聚多学科学界精英,共同探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路径,共谋科学协同之道,对于推动安全韧性城市建设及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图为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副主任赵建吉教授

   论坛主旨报告上午场分别由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董冠鹏教授及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赵建吉教授主持。

图为国家高层次人才、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吴建南教授

国家高层次人才、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吴建南教授以“问题导向与需求牵引:以新基建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核心方法论”为题,从问题导向与需求牵引的角度探讨了通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应急管理能力的技术适配策略、实施模式与应用场景,以及基层应急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完善的治理工具与推进路径,并进一步讨论了TEF框架的理论发展与实践拓展等议题。

图为集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黄新华教授

集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黄新华教授以“面向全周期管理的市域社会风险治理”为题,深入阐述了全周期管理视角下市域社会风险治理的现实需求,系统分析了当前在该领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并从治理理念、治理体系、治理机制、治理工具及治理科技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革路径。

图为国家高层次人才、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黄贤金教授

国家高层次人才、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黄贤金教授以“城市新城降碳增汇路径研究—以上海五大新城为例”为题,系统分析了上海新城规划中的碳汇效应与碳排放特征,提出了针对农业空间、城镇工业空间、城镇生活空间及生态空间的降碳增汇对策建议,并深入探讨了从碳双控向碳经济转型的规划实现机制。

图为国家高层次人才、浙江大学土地与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岳文泽教授

  国家高层次人才、浙江大学土地与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岳文泽教授以“超大城市空间数字化治理的理论思考”为题,系统阐述了超大城市空间数字化治理的核心要义与理论基础,深入分析了当前城市治理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并提出了以“空间码、多跨场景、城市大脑”为核心的数字化治理路径,为推进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框架与可行的实践方案。

图为国家高层次人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执行院长魏玖长教授

国家高层次人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执行院长魏玖长教授以“管理者的风险认知模式分析与化解能力提升研究”为题,系统阐述了管理者风险认知的三种类型及其在面对不同类型风险事件时的表现特征,提出构建韧性因素是抑制风险的有效策略,并从风险化解的视角对“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进行了深入分析。

                  图为国家高层次人才、河北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炳胜教授

国家高层次人才、河北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炳胜教授以“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建设模式与路径”为题,系统评估了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政策实施效应,深入探讨了不同类型城市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框架下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图为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院长王义保教授

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院长王义保教授以“多模态一体化应急管理研究框架分析—一种应急管理分析框架理论”为题,从“空间、主体、过程”等维度系统阐述了多模态一体化应急管理的理论分析框架,并从客观理念、系统思维、数字模型与分析框架等方面深入阐释了该研究框架在应急管理领域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图为国家级青年人才、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叶超教授

国家级青年人才、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叶超教授以“何以盛民?中国超大城市户籍人口缺口估算及其治理”为题,系统测算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超大城市的户籍人口潜在转化能力,科学评估了上海市2019-2035年间的户籍人口转化趋势,揭示了“转化潜力”与“治理能力”之间的动态关系,并强调城市治理理念应由“控制人口”向“激活人口”转变

                 图为河南大学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赵宏波教授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赵宏波教授以大城市极端暴雨灾害社会应对与韧性治理为题,系统梳理了韧性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深入探讨了在城市洪涝灾害背景下人群出行中的多样化韧性模式及其受困事件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论坛主旨报告下午场由河南大学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赵宏波教授主持。

图为南京大学城市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翟国方教授

南京大学城市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翟国方教授以“城市更新背景下超大城市的韧性提升”为题,系统梳理了中国在韧性城市建设方面的学术研究与实践经验,指出韧性城市建设应贯穿于各相关部门、各层级和各类规划与建设之中,强调中国经验正在走向国际,并提出应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突出科学化、系统化的规划建设,以构建更加安全、可持续的城市体系。

                  图为国家级青年人才、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殷杰教授

国家级青年人才、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殷杰教授以“沿海超大城市风暴洪水韧性战略规划”为题,系统阐述了城市洪涝数值模型ECNU Flood-Urban的基本原理与应用价值,对比分析了该模型的技术优势与功能特征,并以上海为例开展了洪涝灾害的影响评估与风险分析,进而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风险防控与适应性应对措施。

                图为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黄建伟教授

南京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黄建伟教授以“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粮食应急:价值内涵、运行机理与实践路径”为题,系统阐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在粮食应急领域中的应用背景及其价值内涵,并基于TOE框架,从技术、组织与环境三个维度深入分析了其运行机理,进而提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粮食应急的具体实践路径。

                  图为国家级青年人才、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易承志教授

国家级青年人才、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易承志教授以“韧性安全导向的超大城市复合风险监测机制优化”为题,指出在系统复杂性增强与风险叠加的现实背景下,超大城市应着力优化复合风险监测机制,前移风险管理关口,打破信息孤岛,推动协同预警与动态治理机制建设,从而全面提升城市在极端事件下的系统韧性。

                 图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杨丽娇副教授

哈尔滨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杨丽娇副教授以“面向韧性治理——特大城市洪涝灾害企业业务中断损失评估”为题,对企业在特大城市洪涝灾害中的产能损失进行了定量估算,并基于系统经济学的视角对企业所受波及损失进行了深入分析,进而指出经济韧性研究的核心在于如何提升系统的整体韧性水平。

图为圆桌论坛

圆桌论坛环节以“‘十五五’超大城市韧性安全治理与建议”为主题,由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苗长虹教授主持。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推进超大城市风险应急管理与韧性安全体系建设过程中,多学科交叉融合具有关键作用,应强化系统思维与跨部门协同机制,提升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水平,推动科技赋能治理、数据驱动治理与制度融合治理的协同发展。同时指出,超大城市的应急管理应实现从被动防御向主动预防、从局部突破向系统重构的转变。与会专家强调,高校在开展超大城市风险应急管理与韧性安全建设研究中,应注重地域特色,突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方向。苗长虹教授在总结中指出,未来相关研究应重点关注面向现实问题解决的学科交叉路径、人工智能赋能学科交叉的具体模式以及灾害突变背景下的人地关系演变等核心议题。

本次学术论坛的召开,是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论坛汇聚了来自地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不仅进一步促进了公共安全、城市治理、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有助于丰富具有中国特色的超大城市韧性治理理论体系,同时也为地方政府在风险识别、应急管理、空间智能化治理等方面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与可行的实践路径,对全面提升超大城市治理效能、构建更加韧性安全的城市体系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图为论坛合影



黄河文明

★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17   电话:0371-22826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