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为了围绕重大热点问题进行深度交流,彰显特色优势和主攻方向,拟于每年1月份举办黄河国家战略新年论坛,发布中心最新学术成果,邀请有关专家学者进行主旨演讲。2022年1月份中心举办了首届新年论坛。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黄河文明是中华历史文明的主根主脉,黄河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关键基石。为此,将“2025黄河国家战略新年论坛”的主题定为“黄河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
论坛议程:
时 间:2025年1月5日(周日)上午
地 点: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小礼堂
主办单位: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历史研究院—河南大学黄河文化研究院
承办单位:河南大学黄河文化遗产实验室
河南大学应对气候变化与碳中和实验室(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共建)
一、 开幕式(8:30-9:30)
主持人:苗长虹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一)开 幕 辞 (8:30-8:40)
韩 冰 河南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社会科学研究与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处处长
(二)致欢迎辞 (8:40-8:50)
刘彦随 河南大学学术副校长、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主任
(三)成果发布 (8:50-9:30)
1.8:50-9:00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指数与城市人居环境指数研究报告
发布人:赵宏波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副教授
2.9:00-9:10 《郑州商城与王畿区域聚落考古研究》新书推介
发布人:侯卫东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商文明研究院院长
3.9:10-9:20 《黄河文化》(七卷本)新书推介
发布人:田志光 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教授
4.9:20-9:30 日藏黄河文献的价值——《日本藏稀见黄河文献汇编(第一辑)》新书发布
发布人:王卓华 河南大学特聘教授
合影:9:30-9:40
二、主旨报告(第一阶段)
主持人:陈家涛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1.9:40-10:10
报 告 人:赵鹏军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
报告题目:黄河流域交通-产业融合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2.10:10-10:30
报 告 人:王成新 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院长、教授
报告题目: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测度及时空演变研究
3.10:30-10:50
报 告 人:赵建吉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河南大学学报》副主编
报告题目:资源型城市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理论与实践
茶歇:10:50-11:00
三、主旨报告(第二阶段)
主持人:侯卫东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
4. 11:00-11:30
报 告 人:方燕明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报告题目: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夏代早期祭祀遗存探索
5. 11:30-11:50
报 告 人:田志光 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教授
报告题目: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气候演变与农业文明
6. 11:50-12:10
报 告 人:胡全章 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教授
报告题目:黄河文学书写中的民族精神
相关机构简介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暨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创建于2002年,2004年获批为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12年依托中心建设黄河文明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2018年被教育部认定为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下设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城乡发展与国土空间规划研究所、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研究所、历史地理与社会变迁研究所、甲骨学与汉字文明研究所、文化遗产与都城文明研究所、文学文献研究所、民族学研究所、空间数据科学与流域可持续发展实验室和《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辑刊编辑部,牵头建设黄河文化遗产实验室(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首批试点实验室)、河南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共建“应对气候变化与碳中和实验室”,与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研究院”。
中心围绕“黄河学”交叉学科建设,聚焦“黄河文明承传与转型”“沿黄地区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黄河生态与可持续发展”三大特色研究方向,致力于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持续举办“黄河学高层论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层论坛”“黄河国家战略新年论坛”,承担了一批国家级及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出版了《黄河保护与发展报告》《黄河文明的历史变迁》等标志性成果,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考古学报》《地理学报》《文学评论》《Annals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Geographers》《Applied Geography》等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300余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报刊上发表理论文章60余篇。
现有教职工80余人,拥有一支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级“四青”人才、省校特聘教授等为带头人的高水平学术团队。
建有“黄河学”、“甲骨学与古代文明”两个自主设置交叉学科博士点、民族学一级学科硕士点,“黄河学”、“民族历史学”入选新一轮河南省重点学科。与主体学院共同开展地理学、应用经济学、考古学、中国史、中国语言文学等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建设以及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硕士点建设。以学校地理学、应用经济学、考古学、中国史、中国语言文学等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为依托,独立招收培养相关学科博士后。
注重对研究生进行联合培养、国际化培养和跨学科培养。每年选派研究生赴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和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等进行联合培养,聘任美国、加拿大、英国、希腊、匈牙利、奥地利等国外知名大学教授到中心授课,利用中心多学科综合优势加强“黄河学”跨学科和交叉学科培养。注重黄河文化的传承创新,连续组织研究生进行暑期黄河流域学术考察,将黄河文化融入研究生培养体系,探索跨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黄河文化研究院
黄河文化研究院全称是“中国历史研究院--河南大学黄河文化研究院”,是中国历史研究院在境内唯一合作共建机构,办公地点设在河南省开封市。该机构是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河南省人民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中国历史研究院、河南大学合作共建的新型机构。
黄河文化研究院以中国历史研究院为主导、河南大学为建设主体,协同其他相关单位,以机制体制创新为驱动力,以重大问题为核心,以重大任务为牵引,围绕黄河文化内涵阐释、黄河文化遗产保护、黄河文化资源挖掘、黄河文化弘扬传播、黄河流域文旅融合发展、黄河文化与全球化等领域开展联合攻关,在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学术交流、资源共享等方面进行合作交流,产出一批彰显特色的标志性学术成果,创新推动文化科普活动,全面提升黄河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讲好“黄河故事”,弘扬黄河文化,努力建设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学术高地、创新中心和国家智库,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规划和实施。
黄河文化遗产实验室
河南大学黄河文化遗产实验室创建于2020年,是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研究院等研究平台为主要依托,在整合河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考古学、地理学和软件工程等学科优势资源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新型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实验室于2022年入选河南省首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试点),并在2024年获评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A类实验室。现由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苗长虹教授担任实验室主任,聘请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韩建业担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实验室现有专兼职科研人员40余人,拥有一支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级“四青”人才、省校特聘教授等为带头人的高水平学术团队。
实验室围绕“黄河学”交叉学科建设,聚焦“数字人文与黄河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环境考古与黄河文明演进”“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重点方向,深化多学科交叉融合、协同攻关,致力于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与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共建二里头夏文化院、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建河南大学商文明研究院,设立河南大学辉县考古教学研究基地,在郑州、新乡、商丘、西安等地开展田野考古工作。
实验室主办承办了“中国第七届环境考古学大会”“黄河国家战略新年论坛”“天下文明论坛”等学术会议,承担了一批国家级及省部级重大重点项目,出版了《中国语言资源集·河南》《寻夏记:二里头考古揭秘最早中国》《郑州商城与王畿区域聚落考古研究》等标志性成果,先后在《考古学报》《考古》《文史哲》《方言》《人民日报》《光明日报》《Science》《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World Archaeology》《Scientific Reports》等国内外重要杂志和报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实验室始终注重培养创新人才,探索科教协同育人新模式,每年面向本科生发布开放课题。实验室成员在田野考察和实验室分析等科研活动中,根据学生的长处、兴趣安排相应科研工作,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努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河南大学应对气候变化与碳中和实验室(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共建)
河南大学“应对气候变化与碳中和实验室”是河南大学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于2022年联合创建的新型实验室,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碳中和科技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局温室气体及碳中和监测评估中心主任、IPCC第七次评估周期(IPCC-AR7)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张小曳研究员担任实验室主任。实验室重点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碳中和、减污降碳、城乡绿色转型的理论与政策、技术和模型、绿色低碳地理工程应用等研究,为河南省及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决策支撑和技术服务。下设碳源汇监测评估核查技术与支撑系统、大气污染与温室气体协同治理、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与开发、气候变化生态经济过程模拟、生态系统碳汇效应与潜力核算、城乡绿色低碳发展与工程应用等6个主攻方向,目前有专兼职研究人员60余人。
自2022年成立以来,实验室聚焦全球气候变化和国家“双碳”目标,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等研究团队合作,开展自然-社会系统多尺度相互作用模式耦合与决策支持系统研发,在碳中和实现路径模拟理论探索、模型和算法创新、决策支持平台构建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提出并推进统筹发展与安全下《巴黎协定》2℃目标碳中和路径的中国叙事和中国方案,成果在《Science Bulletin》《Engineer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地理学报》等权威期刊发表。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是中国地方碳中和规划和能力建设项目的成员单位。搭建河南省公里尺度碳源汇同化反演孪生系统,建立气候变化风险评估数据库,开发集成评估经济模型,为实验室服务国家和地方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撑和技术保障。与中国气象局温室气体及碳中和监测评估中心、中国气象局黄河流域气象中心、河南省气象局合作成立“中国气象局温室其他及碳中和监测评估中心黄河流域研发中心”。参与完成的CCMVS入选2023年度中国碳达峰碳中和十大科技创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