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登陆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中心新闻 > 新闻中心 > 正文
第十五届“黄河学”高层论坛暨黄河文明与国家治理学术研讨会举行
2023-11-20  

图为会议现场

20231118-19日,第十五届黄河学高层论坛暨黄河文明与国家治理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大学召开。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李庚香,河南日报社副总编辑魏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殷墟王陵考古领队牛世山,河南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中江,河南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震中,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党委书记陈建立教授,陕西师范大学侯甬坚教授,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苗长虹教授等出席大会开幕式。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河南大学相关院系师生共100余人参加会议。

本届会议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国家治理史研究室、河南大学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黄河文化智库共同主办。本次会议的主题为黄河文明与国家治理,参会专家围绕主题进行了充分地交流与研讨。

19日上午举行大会开幕式,大会由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党委副书记、副主任万合利主持。

图为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苗长虹教授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苗长虹教授在致辞中首先表达了对与会专家的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指出为推动黄河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建黄河学学科体系和黄河文明话语体系,河南大学自2009年起举办黄河学高层论坛,已连续举办14届,产生了广泛影响。2019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河南大学黄河学高层论坛日益成为学界的品牌论坛,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和智库支撑。各位专家学者的热情参与和智慧碰撞,以黄河文明与国家治理为主题的本届黄河学论坛,一定会取得丰硕成果。

图为河南日报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魏剑

河南日报社副总编辑魏剑在致辞中首先对与会专家的莅临表达了热烈欢迎。他介绍了河南日报社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积极融入河南省省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围绕黄河流域治理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实践。他指出,河南日报社将一如即往地当好论坛活动的传播平台,建好学界和社会公众之间的沟通桥梁,做好学术成果与政府决策之间的转化纽带。

开幕式结束后,与会专家学者在河南大学金明校区图书馆前合影留念。

图为大会合影

主旨报告上半场由河南大学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河南省特聘教授田志光主持。

图为河南大学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河南省特聘教授田志光

图为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李庚香主席

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李庚香作了题为“黄河主体文明与中国治理体系”的主题报告。他首先指出黄河主体文明具有特殊性,立足于黄河文明,我们才能够真正找到民族文化的根源,塑造民族精神的核心,并开拓文明发展的道路。他提出,要从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国治理体系、建构中国价值体系三个方面出发深化黄河主体文明研究。他总结指出,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把黄河学研究推到一个新的时代高度,攀登新时代的思想高峰,摘取黄河文明研究“皇冠上的明珠”。

图为河南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王震中教授

河南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王震中教授作了题为“以郡县制为机制的大一统国家形态结构与中华民族共同体之关系”的主题报告。他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和“一体多元”的发展历程做了深入阐释。他指出,在历史上,中华民族的形成是伴随着一元化的以郡县制为机制的“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结构而诞生的,以郡县制为机制的“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结构造就了中华民族;在当今现实中,这样的国家结构依然是国家统一的稳定性的结构性因素。

图为殷墟王陵考古领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牛世山研究员

殷墟王陵考古领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牛世山研究员作了题为“从商代考古发现看商王国的政治地理架构”的主题报告。他从中国传统学术近代化背景下的商文化、商史的构建、商王朝的中心与四土、商王朝政治地理架构的转变三个方面进行了讨论,总结提出了以下观点:学术近代化以来,包括商王国在内的中国上古史的构建,走上了基于传世文献研究到以考古学文化研究为基础、多学科综合研究的道路;商文化的四方的辐射主要通过典型类型的主体因素向外扩散;以商代考古学文化研究为基础,上升到对商代社会、族群及其历史的研究。

图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党委书记、陈建立教授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党委书记、陈建立教授作了题为“铜资源与三代国家治理”的主题报告。他从中国青铜冶铸技术的起源、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本土化、铜、锡、铅金属资源流通、青铜器的使用与礼乐文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他从科技考古视角出发、根据田野调查和实验室的数据的解读,揭示总结了中原地区选择铜器作为文明物化标志是历史必然,金属资源管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为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部学部委员、陕西师范大学侯甬坚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侯甬坚教授在会上做了题为《中国古代北部国防重地的多种经营方式》的报告,立足于中国古代北部边疆的国防重地——长城地带,诉诸于史实,按都城距离国防重地远近分划出相应的朝代,并按依赖强弱程度,简略考察了在国防上依赖长城守御国土的朝代,归纳整理出了如下三种中原王朝对北部国防重地的经营方式。其一为修筑长城以自固的方式,其二为封赐官衔、纵深防御兼顾的方式,其三为与北面游牧民族结盟的方式,史实表明,这些方式的实施,在历史上产生了差异甚大的边疆面貌及其守御结果。

  主旨报告上半场之后进行的是圆桌论坛。圆桌论坛由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卫东主持。

图为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卫东

图为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代生

图为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王军营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代生作了题为“清华简《郑武夫人规孺子》与先秦国家治理之道”的主题发言;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王军营作了题为“宋代士大夫政治的另面——基于政治理想之观察”的主题发言;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副教授张勇作了题为“两宋东南漕运与国家水利治理”的主题发言;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齐德舜作了题为宋代笔记吐蕃经略文献研究的主题发言;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原文化研究》杂志社李潇阳作了题为北宋黄河治理观念及其现实意义的主题发言;《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李麦产作了题为“盛世的厚度与长度”的主题发言;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赵长贵作了题为“明清中原生态环境变迁与国家应对”的主题发言。各位学者围绕“黄河文明与国家治理”这个主题,从多个角度出发作了深入探讨。

主旨报告下半场在19日下午举行,由河南大学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河南省特聘教授胡全章主持。

图为河南大学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河南省特聘教授胡全章

图为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范立舟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范立舟教授作了题为“纯王之心与纯王之政:二程政治思想的本旨及其现代意义”的主题报告。他指出,包括二程在内的理学政治思想坚守人治的主张,其实质内涵则在于贯彻德治的理念。

图为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王星光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王星光教授作了题为“生态环境变迁与黄河文明的形成”的主题报告。他指出,全新世大暖期“最适宜”的生态环境为黄河文明的孕育、生长和形成创造了条件,夏商王朝的建立既是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黄河文明形成的标志。


图为河南省社科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原所长、黄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新斌

河南省社科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原所长、黄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新斌教授作了题为“中华文化视角下的黄河文化与黄帝文化”的主题报告。他提出,我们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的高度来认识中华文化、黄河文化、黄帝文化之间的关系,探寻中华民族凝聚强大的内在基因,牢牢把握时代的发展方向,在保护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吸纳世界文明精华的基础上,创造属于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

图为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原执行主任王晓龙

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原执行主任王晓龙教授作了题为“宋代地方政府公信力损耗及历史反思”的主题报告。他认为,通过对宋朝地方政府公信力的丧失及其治理历史的反思可以发现,面对地方政府公信力危机问题,需要保证地方政府法令在执行中前后一致,不曲法用情,不可失信于民。

图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河南省特聘教授耿元骊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河南省特聘教授耿元骊作了题为“治大河即治大国:黄河治理的历史经验”的主题报告。他从治理黄河的历史、治河与治国的关系、国家治理能力、牢记历史经验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总结了国家治理的五种能力和治理黄河的四条历史经验。

图为云南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心薛政超

云南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心薛政超教授作了题为“北宋西南军事财政的边疆治理效用”的主题报告。他提出,宋廷建立了系统完备的军事财政体系,这些措施对宋政府西南边疆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西南边疆民族地区与中原王朝在经济、政治上的进一步交流和融合。

图为河南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中江

河南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中江线上作了“世界公正和协同信念:黄河文明与‘天下主义’精神”的主题报告。他分析了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天下概念的不同层次的含义,从原本的地理空间的概念,逐渐扩展为包含公共性、相爱和平等、共同性的文化概念,这种文化特性建基于“天道”、“心同”、“理同”之上,对古代中国和近现代中国的思维方式和历史进程产生了很大影响。

图为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中心党委副书记、副主任万合利

大会闭幕式在主旨报告下半场结束后举行,闭幕式由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党委副书记、副主任万合利主持。河南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王震中教授做学术总结。他指出,这次论坛和学术研讨,既联系了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又联系了20236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而且在这样的联系中有许多学者做出了自己的理论创新和学术创新,使与会者互相受益。论坛和研讨会是有水平的,也是成功的。会议最后,由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苗长虹教授致闭幕词,对参会的专家学者、师生表示由衷的感谢,阐述了黄河文明的厚重与建设黄河学的重要性,指出黄河学研究需要深化多学科交叉,表达了创立黄河学学科体系的殷切期望,寄语未来努力的方向,期盼来年有更多的学界同仁共同参与。



黄河文明

★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17   电话:0371-22826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