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登陆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中心新闻 > 新闻中心 > 正文
黄河文明中心牵头承办“中华文明与黄河文化传承弘扬分论坛”
2023-09-22  

 图为分论坛现场


9 17 日,作为 2023 世界大河文明论坛(中国·郑州)重要活动之一,“中华文明与黄河文化传承弘扬”分论坛在郑州黄河迎宾馆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共同探讨“黄河文化的韧性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这一主题本分论坛由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首都师范大学、山东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博物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大象出版社等近20家单位40多位学者参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震中做主旨报告“多彩一体和兼收并蓄的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的包容性”。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方辉、中国历史研究院—河南大学黄河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魏继印先后主持主题报告。


图为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方辉

图为中国历史研究院—河南大学黄河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魏继印


王震中认为中华民族的包容性是与中华文化的多彩一体性、对世界文明的兼收并蓄以及“和而不同”价值观联系在一起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民族融合和各民族文化交流交往交融表现出“互化融合”,把世界上的外来文化中国化之后使之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而不同”为中华文化的不断创新和创造提供了无限可能性。


为王震中先生主旨发言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苗长虹在主题报告“黄河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中指出,坚定文化自信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深入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牢固确立与持续完善,新时代黄河文化形成了欣欣向荣、全面发展的局面,以黄河流域生态-经济-文化的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黄河流域实践,推动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支撑着中华文明的可持续发展。


图为苗长虹教授做主题报告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祁述裕在主题报告“黄河文化旅游带空间格局和建设路径”中提出,黄河流域文化旅游带应形成三区协同、五带串联、多点辐射的空间结构。要优化文化旅游资源的配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局部与整体、当下与长远的关系,建立黄河文化旅游带的协同机制,推动黄河流域文化旅游带协同发展。


图为祁述裕做主题报告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袁广阔在“黄河变迁与中华文明的演进”中指出,黄河下游大规模改道从汉代开始,后经2000多年频繁改道、迁徙,改变了先秦时期黄河下游地区丘陵、河湖相间的自然景观,形成一望无际的平原地貌,大部分早期城邑被毁,造成该地区文明化进程阶段性中断。


图为袁广阔教授做主题报告


西北大学教授陈洪海在“黄河上游地区早期文明化进程”中认为,黄河上游地区的农业经济是东部相邻地区仰韶文化农业人群向西拓展的结果,此后手工业与商品贸易逐步成长、冶金技术也传入并发展。文化交流推动了文明进程,齐家文化时期社会复杂化主要表现在人殉、人祭现象的出现、大型墓地、用玉现象等文明因素的出现,表明其已进入早期文明阶段。


图为陈洪海教授做主题报告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侯甬坚在“黄河与中华文明特性的塑造”中提出,黄河流域是以农立国、男耕女织,农耕社会培育民众树立起来的是爱好和平的思想,未雨绸缪、有备无患的防灾意识及观念,以自我克制为特征的道德文化,化干戈为玉帛的朴素愿望。在遭遇水土流失、庄稼歉收、食不果腹的困苦生活中,逐渐养成了吃苦耐劳、性格坚韧、自强不息、勇于抗争的精神气质。


图为侯甬坚做主题报告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在“黄河、大运河与中华文明的发展”中指出,黄河及与其相连互通的运河,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影响越来越彰显。至迟在战国时期,人工沟通黄河、淮河的鸿沟水系形成,加强了中原与周边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为以后秦汉大一统创造了条件。自隋代开通连接南北的大运河直至清代,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中国古代的大运河时代


图为刘海旺院长做主题报告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黄富成在“从书院街墓地看早期国家礼乐文明的形态”中指出,郑州商城内城东南角书院街墓地主墓M2出土铜器、金器、玉器等随葬品216件,是郑州商城目前出土随葬品最多、种类最丰富、等级最高的贵族墓葬。书院街墓地阐释了郑州商代王都关键的文化内涵,在夏商文明演进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对探讨早期国家礼乐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图为黄富成研究馆员做主题报告


主题报告之后,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卫东主持了圆桌论坛,9位著名学者围绕“黄河文化与中华文明主根主脉的形成与赓续”主题发表见解。


图为圆桌论坛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孙周勇播放了石峁古城的宣传片。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王晓毅指出,中条山铜矿带是夏商王朝最主要的铜矿资源产地之一,采铜、冶铜、铸铜环节相互分离,分布于不同级别聚落,显示了夏商王朝对铜矿资源的控制和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毓灵指出,洹北商城近十年来的考古新进展主要有铸铜、制骨、制陶作坊遗址的发掘以及郭城勘探与发掘,是都邑布局研究和手工业考古的重大突破,确认了以前发现的方形遗存是城壕而非城墙。


为王晓毅院长(左)、何毓灵研究员(右)


 山东博物馆馆长刘延常认为,中原地区商文化与东夷文化的融合、周文化与东夷文化的融合,黄河下游逐渐形成了新的地域文化——齐鲁文化,成为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地。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陈雪香提出,黄河下游冲积扇平原的鲁西南地区,在龙山文化向岳石文化过渡、岳石文化向商文化过渡过程中,在气候干冷事件和洪水影响的情况下,聚落结构保持了相对稳定,展现了文化韧性。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黄信指出,河北中南部是历史上的古黄河多次泛滥和改道的重要区域,是黄河文化的重要源头和组成部分;北宋时期的黄河北流对河北的多处城址产生重大影响,如北宋北都大名府东方庞贝钜鹿故城等。


图为刘延常馆长(左)、陈雪香教授(中)、黄信副院长(右)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瑞认为,汉唐王朝的漕运体系成为我国历史上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经济措施,与各王朝的发展息息相关,“漕渠”是黄河文化主根脉长期赓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图为刘瑞研究员(左)、张立东教授(中)、李立新所长(右)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张立东认为,已知最早中国是晋南的主要根据:尧之陶唐是当时最强之国,陶寺是当时一大都会,陶寺夏至日景与1.6尺说相合,冀州有中国之号。晋南是思想史意义上的最早中国。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李立新指出,黄河既是波澜壮阔的自然之河,又是源远流长的文化之河;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缔造者,华夏文明的肇始者。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自然始祖,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和精神图腾。

王震中先生从研究范围、研究主旨、研究内容三个方面对此次分论坛的主题报告和圆桌论坛作了总结发言。王先生对此次分论坛内容多元性、研究前沿性和形式多样性,给予了充分肯定。

会后,苗长虹对专家学者莅临盛会表达了诚挚感谢,同时敬请学者们持续关注黄河文明中心的相关工作,再期共襄黄河文化新盛会。

黄河文明中心胡全章、田志光、万合利等参加论坛。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供稿,侯卫东、冯永恒执笔)


黄河文明

★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17   电话:0371-22826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