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讲座现场(唐彦超 摄)

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毓灵(唐彦超 摄)

图为黄河文明中心门艺副教授(唐彦超 摄)
2021年4月24日上午9时至12时,在河南大学明伦校区新行政楼308会议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先生为师生做了题为“殷墟近些年考古新收获”的讲座。本次讲座是河南大学“中国考古百年纪念讲座”之一,也是河南大学甲骨学与汉字文明传承发展研究中心暨甲骨文与古代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举办的第一场讲座。黄河文明中心、文学院、历史学院、艺术学院等院系的汉语言专业、考古专业师生参加了本次讲座。讲座由黄河文明中心门艺副教授主持。
何毓灵从殷墟概况;殷墟遗址都城布局研究新进展;洹北商城、殷墟手工业考古新收获;殷墟“外来文化”;商末周初之际的殷墟和殷墟新近发现的文字材料六个方面对殷墟近些年的考古新收获进行了生动细致地讲解。他指出了道路在都城布局研究中的两个重要功能——沟通连接和区隔,讲述了有关手工业技术的家族传承问题。他在一个羊祭坑中发现了将羊头套进陶罐里的现象,猜测此现象或与当时手工业生产过程中用血液进行祭祀有关,强调考古与甲骨文研究应该相互促进、互补互证。此外,何毓灵还对殷墟外来文化与殷墟文化的关系进行了对比论述,就考古发现呈现的商末周初之际的情况进行了讲解和说明,并引导大家进行相关问题的思考。殷墟新近发现的文字材料方面提到了新近发现的青铜印章文字,以及在细审甲骨片时发现有可能存在左手书写的例子。
讲座最后,何毓灵对在场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十分认真严谨、细致的回答,现场互动交流氛围十分活跃、学术气息浓厚。讲座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