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层论坛(2020)暨第十二届“黄河学高层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河南开封举行。
23日上午,论坛开幕式在开封市开元名都会议中心举行。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张震宇、黄河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李文学、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李迎伟、河南省文物局局长田凯、河南大学校长宋纯鹏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国友研究员、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院长王道席教授等出席开幕式。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苗长虹教授主持开幕式。
河南大学校长宋纯鹏表示,本次论坛围绕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十四五期间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议题进行深入研讨,建言献策,能够提升黄河相关的研究水平。
开幕式上,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报告》。中心国土空间规划研究所所长赵宏波副教授代表研究团队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宏观背景、科学基础、高质量发展指数评价方法及结果等方面,系统介绍了报告内容。报告显示:黄河流域省域高质量综合发展指数整体呈东高西低格局,山东最高,陕西、河南次之,宁夏、陕西和内蒙古居中,甘肃、青海最低;各省在经济、社会、生态维度上高质量指数排名差异较大,山东在经济维度水平最高,内蒙古在社会维度上表现更优,陕西在生态维度上居黄河流域首位。地市层面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显示,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特征更为显著,国家中心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居引领地位,且在空间上呈趋同趋势;指数位居前十名的城市依次为青岛、郑州、西安、威海、烟台、济南、东营、鄂尔多斯、日照、淄博,西部地区多数城市经济高质量指数相对较低,有进一步提升空间。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苗长虹在闭幕式中总结到,与会专家围绕水资源保障与滩区治理,城市群、都市圈和城乡高质量发展,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夏文化与黄河考古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取得丰硕成果。他强调,在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人、河、水、产、城的关系;提高城市群、都市圈和中心城市的发展能级和地位,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积极利用多学科和现代技术手段做好夏文化、黄河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将其纳入到黄河国家实验室培育的平台体系中;集成优势力量和团队协同攻关,探究黄河文化在不同时空视角下的根、魂地位及黄河文明化进程等重大问题。
本次论坛由河南大学、中国地理学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河南省文物局主办,中国历史研究院-河南大学黄河文化研究院(筹)、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承办。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山东大学、河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以及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相关媒体等近40家单位近200位代表和嘉宾现场参会,3万余人通过网络直播在线参加了本次论坛。
转载自《经济日报》2020年9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