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登陆
当前位置 > 首页 > 科研进展 > 学术前沿 > 正文
重建丝绸之路经济带
2013-12-19  

曾经对世界经济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丝绸之路”,正在重新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不久前,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中亚四国,首次提出共同建设地跨欧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这一创新的大合作模式使重现古老丝路辉煌,实现各自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变得无比真实。美国学者弗雷德里克·斯塔尔的“新丝绸之路”计划,设想建立一个连接南亚、中亚和西亚的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网络,以利上述地区国家经贸与文化联系……古老“丝绸之路”再次以全新的地缘、经济、政治内涵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古“丝绸之路”路线图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介绍,“中国是第一个养蚕并将纤细的蚕丝织成精美丝织品的国家”,中国也是出口丝绸最多的国家。但是,“丝绸之路”之名不见于中外古籍,19世纪70年代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名著《中国》一书中最早使用。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从张骞出使西域开始。张骞出使西域被誉为“凿空”,即前无古人。《汉书·西域传》中详细记载了张骞出使西域所走路线:“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东,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自东师前王庭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宛、康居、奄蔡焉。”由于这两条陆路交通线上输出的商品以丝绸品最具价值、对世界影响最大,所以这两条陆路交通线被后人称为“丝绸之路”或“陆上丝绸之路”。

汉代以后,从中原往西的通商道路除由甘肃河西走廊进入新疆再往西去外,还出现了由青海通向南疆的另一条新路,一般称之为青海道。青海道是由今青海柴达木盆地以北、穿过阿尔金山到达目末、再进入南疆一路。随着青海道的出现,中国境内丝绸之路已经不限于昆仑山脉,而是向其南方大大扩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发动有关国家专家,组成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团进行考察。房仲甫与李二和2003年1月出版的《海上七千年》一书深入研究和介绍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出现和发展。书中指出,“海上丝绸之路”远比“陆上丝绸之路”持续时间更长——从最早海运蚕丝去朝鲜,直到鸦片战争,竟有2500多年之久;通达的范围也更广,从先后开辟的各条航路看,已经航达亚、非、欧、美四洲,并且都是直达。

两汉时期已形成“海上丝绸之路”,首先开辟了东西方通向印度的航线;其次摆脱印度次大陆的中转,实现了古罗马和中国的直接通航。226年,大秦(罗马帝国)商人秦论从海上到达东吴,这是保存在我国史籍中第一位有名可考的罗马商人从海上到达中国。到东晋和南朝时,由于与北方政权对立,对外陆路交通受阻,执政者加强了对江南水路的开发,更加重视对外海上交通和贸易。其中,南海道是经中国南海向西进入印度洋的通道。东海道是中国通往日本列岛的必经之路,其中继站主要是朝鲜半岛的辰韩(百济)。

公元12世纪末13世纪初,中国发明的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提高了航行效率。1492年,意大利航海家克利斯托·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哥伦布率领三艘帆船,其旗舰“圣玛利亚”号长29米,满载排水量233吨,载重百多吨,船队水手120人。而在此87年前,中国航海家郑和已经实现远航。自明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4-1433年),28年间,受永乐皇帝指派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访问3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马欢所著《瀛涯胜览》一书记载,郑和第四次下西洋时船队人员达27550人。船队已综合运用物标导航、罗经指南、天文定位、计程计速等航海技术,定量航行达到新的水平。郑和船队为航海家达·伽马从大西洋横渡印度洋创造了条件。1497年7月8日,达·伽马率领四艘海船从葡萄牙启航,1498年5月20日到达印度西海岸的卡利卡特,这是人类史上第一次完成从西欧绕非洲到东方的航行,开创了东西方间最短的海上航路。据说,达·伽马到达非洲东岸后,在马林迪找到阿拉伯水手艾哈迈德·伊本·马季德领航,这个人是沿着郑和船队开辟的航线帮助达·伽马到达东方的。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在《明初的对外政策与郑和下西洋》的文章中指出,郑和七下西洋从事和平外交和推动中外经贸关系。郑和船队每次下西洋都携带大量丝绸、瓷器和铁器等赠品。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的重要演讲中说:“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汉代,两国人民就克服大海的阻隔,打开了往来的大门。15世纪初,中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每次都到印尼群岛,足迹遍及爪哇、苏门答腊、加里曼丹等地,留下了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佳话,许多都传诵至今。”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对郑和船队七次远洋航行的评价是:“应当指出,中国人从不曾抢劫和杀戮,这与葡萄牙人、荷兰人和其他入侵印度洋的欧洲人不同。”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表示,600多年前郑和率领强大船队来到马来西亚,带来的只是友谊。房仲甫等在《海上七千年》一书中指出:“郑和下西洋,从事的是和平外交,带来了中外交往的空前发展,促进了中外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空前发展,促进了中外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交流,对世界的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新丝绸之路”计划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亚高加索研究院院长弗雷德里克·斯塔尔提出的“新丝绸之路”构想是:建设一个连接南亚、中亚和西亚的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网络,以阿富汗为枢纽,将油气资源丰富的中亚、西亚国家与经济发展迅速的印度乃至东南亚连接起来,促进各国间以及几大区域间的优势互补,推动包括阿富汗在内的该地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他说,虽然这一构想期望印度发挥重要作用,但也离不开中国、日本、韩国、土耳其等各方力量的参与。

2011年7月,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印度发表演讲时也提出“新丝绸之路”计划。美国提出的“新丝绸之路”计划以阿富汗为中心,意图在美国等国家军队从阿富汗撤出后,由美国主导阿富汗战后重建工作,希望阿富汗邻国投资、出力而维护美国继续在欧亚大陆腹地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对此,斯塔尔教授表示,反对将“新丝绸之路”构想上升为地缘政治经济战略,不赞成“新丝绸之路”计划带有牵制中国或排斥中国的色彩,也不赞成美国在这一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谋求主导权。

从中亚、西亚到南亚和东亚,战略地位重要、自然资源丰富,各个地区及国家间经济互补性强,加强合作,有利于各个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实现共同繁荣。2013年9月西班牙《起义报》刊登的一篇文章介绍,前不久在德里兰举行不结盟运动领导人会议期间,阿富汗、印度和伊朗高级外交官会晤,讨论了最终目标是建设一条通过公路、铁路以及大型港口连接伊朗与中亚和南亚的新“南方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上的关键港口是位于伊朗东南部锡斯坦——俾路支斯坦省的恰巴哈尔港。10年间,德黑兰已投资3.4亿美元完成了港口建设的70%工程。但随着美国和欧盟的制裁越来越严厉,德黑兰希望印度能够额外出资一亿美元完成其工程。印度已经为连接恰巴哈尔港和阿富汗的公路投资了1.36亿美元。通过恰巴哈尔港把伊朗、阿富汗和印度直接连接起来,理论上可以绕过巴基斯坦,但事情远没这么简单。连接喀布尔和印度的最快捷方式是巴基斯坦的开伯尔隘口。“南方丝绸之路”上未来将遇到的重大事件还包括,印度将通过恰巴哈尔港运输阿富汗哈吉加克储量丰富的铁矿石以及伊朗将建设连接马什哈德和阿富汗西部赫拉特的铁路。“所以说,印度正在向西看,伊朗在向东看。而一半原油需要从伊朗进口的阿富汗,最终得以通过伊朗联通阿拉伯海。”

连接伊朗和巴基斯坦的脐带——建设中的伊朗——巴基斯坦天然气管道长2700公里,从伊朗南帕尔斯天然气田起,经过巴基斯坦的俾路支省和信德省到达旁遮普省。西班牙《起义报》的文章介绍,从伊朗东南部伊朗沙赫尔到扎黑丹以及巴基斯坦边境的天然气管道已经建成90%。

巴基斯坦地理位置堪称“交通要道”,具有重要地缘优势。2001年中国参与援建瓜达尔港工程,并以无偿援助、优惠贷款和低息贷款等形式向巴基斯坦提供融资,同时提供技术支持。2005年项目完工后,巴基斯坦瓜达尔港交给新加坡国际港务集团(PSA)经营,由于PSA未能有效开发该港,巴基斯坦政府最后将瓜达尔港口的运营控制权交给中国企业。瓜达尔港为巴基斯坦第三大港口,是中巴能源通道的起点。2013年上半年,中巴两国高层互访后,双方启动“中巴经济走廊”规划建设事宜。7月,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访问中国,两国公布了《关于新时期深化中巴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共同展望》,双方一致同意,启动中巴经济走廊远景规划相关工作。双方正式宣布,将在爪达尔港和喀什这条约2000公里长的通道上,通过修建铁路、公路等,建立一条“中巴经济走廊”。

2012年中国石油消费量达到4.9亿吨,其中进口石油2.84亿吨,对外依存度为58%。中国从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阿联酋、阿曼和伊朗等西亚五国进口石油1.3亿吨,占中国进口石油的48.4%。中国进口石油的80%通过马六甲海峡。爪达尔港处在波斯湾海口,距离中东产油区很近,输油管道从爪达尔港经巴基斯坦境内直达中国西部新疆等地区,中国进口大部分石油将不再经过马六甲海峡。从爪达尔港到喀什运输通道建设,特别是“中巴经济走廊”形成后,不仅事关两国能源安全,而且将对巴基斯坦国内经济发展和中国西部大开发,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经济意义。

2013年9月,西班牙《起义报》刊登亚洲时报在线专栏作家佩佩·埃斯科瓦尔一篇题为《全部踏上新的“丝绸之路”》的文章指出:“完全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一个欧亚大国,尤其是俄罗斯和中国会赞成华盛顿的方案。把南亚与中亚、西南亚和中国连接起来的‘丝绸之路’,可以说与南美争取自由的进程如出一辙。……新的‘丝绸之路’将由亚洲建设,而不是西方。”

斯塔尔教授认为,他提出的“新丝绸之路”计划,为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提供了契机,总体来看有利于中国加强与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经贸与文化联系。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提出:“为了使我们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013年10月,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表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经济全球化正向纵深发展,区域合作方兴未艾。2013年10月,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二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习近平主席会见普京总统,这是年内中俄两国元首的第五次会晤。习近平出任国家主席后,选择俄罗斯作为首次出访国,凸显中俄间特殊的战略关系。3月习近平主席访俄,中俄签署了超过30份合作文件,包括《中俄关于合作共赢,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联合声明》。6月,普京在第十七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全体会议上宣布,俄罗斯未来25年每年将向中国供应4600万吨石油,总价值达2700亿美元。

中俄还协力推动上海合作组织不断加强合作和共同发展。

金秋九月,习近平出席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八次峰会、参加了上海合作组织元首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访问了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四国,并在哈萨克斯坦的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的演讲中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他说:这是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先做起来,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上合组织六个成员国和五个观察员国都位于古丝绸之路沿线,上合组织正在协商交通便利化协定。习近平表示:“尽快签署并落实这一文件,将打通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运输大通道,在此基础上,我们愿同各方积极探讨完善跨境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形成连接东亚、西亚、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为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往来提供便利”。习近平的欧亚大陆之旅,从提出有望惠及近30亿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到峰会上倡导加强合作、联合自强,释放了中国同上合组织其他成员国共谋稳定,共同发展的信号。

2013年10月2日至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出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二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印尼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再次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舆论认为,中国与东盟历经“黄金十年”之后,正努力创造“钻石十年”,提出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正当其时,顺应时势,必将有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都直通辽阔的太平洋,将为环太平洋国家和地区提供难得机遇。

引自李长久(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 经济参考报


黄河文明

★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17   电话:0371-22826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