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登陆
当前位置 > 首页 > 科研进展 > 学术前沿 > 正文
《光明日报》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谈传统文化
2014-07-11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话,表明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观点,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价值与时代价值有机统一的深刻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文化战略。

为了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历次讲话中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论述,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发挥所长,为本报撰写了系列文章,从7月2日至9日,我们在评论观点版刊出了袁行霈、冯远、陈祖武、方立天、傅璇琮五位先生的文章,今天再刊出五位先生的文章与读者分享。

说说我们的精神资源

王蒙

现在全国出现了文化热,从上到下,大家都很愿意谈文化的话题,尤其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人们表现出越来越大的热情、越来越多的兴趣。这种状况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在现代化的过程中,生产力迅速发展,但是精神层面的建设有可能赶不上物质层面的建设,需要有更深厚的精神资源。在过去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华文化经历了巨大的考验、变幻、冲击,当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积累、文化底蕴的时候,会有一种很特殊的情感与热情,可以称之为文化爱国主义或者文化寻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自己有没有足够的文化自信和定力,是很值得讨论的问题。

在急剧发展的过程中,在回顾优秀传统文化时,会产生各种文化歧义,会有各种文化见解。譬如,有一阵子出现了《三字经》和《弟子规》热,很多公司发现《弟子规》后,如获至宝。《三字经》教你天天劳动,天天干活,见到长辈要赶紧立正,要低眉顺眼。《弟子规》里说得也是,你挨了长辈上级的训斥甚至殴打,不能辩解,只能老老实实接受。我要是老板,我也愿意找这样的员工。但是有些年轻人误以为中国本来好得不得了,大家都在按《三字经》《弟子规》办事,是共产党闹革命把规矩搞坏了。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咱不用看别的,就看《红楼梦》。《红楼梦》里的老少爷们谁按《三字经》办事,谁按《弟子规》办事,谁按《论语》《孟子》办事?你看当时的社会腐烂到什么程度,家庭生活腐烂到什么程度,贾赦、贾珍、贾琏、贾敬,有几个是孝悌忠信,有几个有礼义廉耻?

现在还有一个若明若暗的潮流,就是言必称“民国”,好像民国时期好得不得了。我是民国时期出生在北平的,1937年的时候还曾是汪伪地区,其国旗是“青天白日满地红”,上面加一个小黄条,叫“和平反共救国”。二战后,我在北京什么没见过,国民党的接收大员我见过,蒋介石到北京我也见过。那个时候,北京光是垃圾堆有多少,整个一个东单广场都是垃圾堆。1948年的时候,傅作义要在那儿修飞机场,垃圾稍微清除了一下。那时候很多北京的穷人都在垃圾堆旁捡煤核,有时候也捡剩的食物,我不多说。

那这么说,是不是中国文化不好呢?这也不对。第一,过去封建社会和国民党没有按孔子的仁义道德办事,是他们不对,而不是这个文化不好。文化本身带有一种理想,带有一种追求,这种理想和追求已经被广大的中国人民所接受。老百姓是喜欢忠孝节义、仁义道德的,是痛恨见风使舵、不忠不孝、巧取豪夺的。所以,中国文化,虽然不可能完全兑现,却提供了一种标准和价值。我们讲“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提倡的是一种精神走向。所以你不要误以为文化就是全部兑现了的现实,文化可以是追求,可以是愿望。第二,您也不要误以为现实上出了问题就是文化不好,就要抛弃这个文化。如果您到现在还认为半部《论语》能治天下,还以为靠《三字经》和《弟子规》就能扭转全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就能使这个社会又和谐又前进,您就是自绝于现代化。邓小平说,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没有现代化的那些观点,没有现代化的法制,仅仅只靠文化,那中国仍将还是一个积贫积弱落后于世界的不发达的国家。用毛主席的话说,这样的国家,早晚会被开除球籍,从地球上被淘汰出去。但是另一方面,如果因为急于现代化,就把中国传统文化全部否定,你就会自绝于历史、自绝于祖宗、自绝于人民。你不信这些传统精神没关系,人民信,到现在,人们提起忠孝两全、廉洁奉公的人,是佩服的。提起那些不仁不义、卖友求荣、卖主求荣的人,是厌恶的。

所以我们在文化上,需要一个整体的观念,就是我们要珍惜、热爱、弘扬传统文化。我们看一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几经发展的过程,就能看出,里面既有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又有对现代社会、现代文明的追求和靠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我们可以看出对现代化的追求,对现代化的认可,对现代化的期待。“自由、平等、公正、法制”,这更是相当现代的提法。我们回想,孔子的学说,很重要的一条,是强调秩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君有君的权力、威严、规范,臣有臣的义务、责任、范式。父子也同样。孔子从来就是不讲平等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更多是从个人的层面来说的,这方面传统文化中美好的东西就比较多。古代对国家的概念并不十分清晰,孔子《大学》《中庸》中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指的是中国,并不是世界或者其他的国家,所以“爱国”本身也有很多的现代内涵。

文化,是希望人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是希望给人民带来幸福的生活,而不是反人民、反生存、反人类。中国最美好、最高的文化理想是大同,礼记里面“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还有“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实际就是共产主义的思想。建立一个无私的、大同的世界,这是非常好的理想,是古代的中国梦。天下一家,世界大同,要实现非常困难,但却很美好,我们要有信心和定力。

中国传统价值理念在今天的意义

刘梦溪

真正带有恒定性的文化精神价值,都是稳定的、恒久的。世界上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一些永恒的价值理念,但是在表述上,在概念的使用上,不一定相同,但彼此可以互相阐释。

中国是“文明体”国家,能够代表中华文化本体的一些最重要的价值理念,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褪色,不仅适用于过去,也适用于今天,而且具有普遍的意义。

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有一个理想,希望世界大同。究竟能不能实现大同,我相信那是很遥远的事。但这个世界既然产生了那么多的纷争,最后透过纷争走向和解,从而达至大同,不是没有可能。

20世纪是一个纷争的世纪,两次世界大战,21世纪人类还会蒙受那么多的灾难吗?人们可不可以用自己的理智和智慧,使这个世界走向和解?中国文化里面“和”的思想,就是要你正确认识这个世界的生存状态,认识人类自己可能找到解决之道。当然也不是一味跟人家讲和,都欺负上来了,打到门上来了,中国人也是有勇气,有智慧,战胜那些残暴的势力。但是我们主张这个世界应该更好一些,应该更和谐一些,应该有话好好说。战争常常是不智的表现,战争不是人类问题的最后解决之道。

中国这个伟大的文明古国,只是在近代落后了,落后的原因一言难尽,在我看来,其实落后不落后,主要在于肯不肯学习他人的长处。

中国落后的根子在清代。我的老师戴逸先生是清史专家,他对清代历史地位的评价比较高。清代有很多了不起的地方,清代在版图建构方面贡献巨大,清代中叶经济发展,规模当时世界一流。但是在康熙末年以后的清代中叶,中国关闭了跟西方交通的大门,这个对中国损失极大。直到后来人家打来了,我们的大门被撬开,狼狈不堪。

近30年的改革开放,确实是一条英明智慧之路。但文化的精神建设比之经济的发展,显然比较滞后。当代文化建设少不了传统资源的补充。我今天讲的这些价值理念是当代价值建构的必要组成。可是精神价值的建构是一个长过程,不能指望立竿见影。这是一个大战略,不是一个小技巧。需要从小就有这个训练,这是中国人做人和立国的基本道德依据。

因此我觉得从小学开始,应该开国学课。对国学的概念,20世纪的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提出,国学应该是“六艺之学”,就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乐”经没有传下来,现有“五经”。“六经”的文字经过孔子删订,汉代重新整理,形成可靠的定本。这个定本在中国差不多两千年以来,一直是公私学校教学的基本教材。

“六经”为什么重要?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理念都在“六经”里面。《论语》《孟子》讲的义理,就是“六经”的基本义理,只不过孔子的表述,是把“六经”的义理化作了日用常行,更容易阅读理解。所以今天学习“六经”,学习国学,应该从《论语》开始。事实上,只有把国学理解为中国文化的最高经典“六艺之学”,才能和国民教育结合起来。

中国历来的教育,都非常重视价值教育。你看韩愈的《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他把传道放在第一位。但是百年以来现代教育体制形成以后,丢失了传道的内容,教师只教书,不再育人。过去中国的教育系统很独特,不仅学校、书院传道,家庭这个系统也是传道的渠道。另外所有的官员都负有“教民”和“传道”的职责。有的官员到一个比较后进的地区,会带来新的知识,就像苏东坡到海南,带去很多种植和饮食的知识一样。但我们现代教育在这一方面反而有缺失了。所以我主张通过开国学课,补充上价值教育这一课。但这个过程会很长,不是十几年、几十年的事情,甚至是一百年、几百年的事情。

我的期待是,经过长期熏陶,循序渐进,包括敬、诚、信、恕、和、耻等在内的这些“六经”的基本价值伦理,能够成为中华儿女的文化识别符号。

文化基因 凝魂聚气

仲呈祥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价值和作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不仅显示了深邃的政治远见和高超的政治智慧,而且蕴含着精深的学理思辨和学术价值。他反复强调,“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跨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集成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植根于中华文化包括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上的。因此,“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认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固有的根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抛弃传统,丢掉根本,丧失基因,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唯其如此,要自觉珍视并善于配置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如忠孝节义、礼智仁义信以及“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并与时俱进地阐发其时代价值,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当今,中华民族要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巍然自立于先进民族之林,就必须学习、领悟、践行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我长期从事影视艺术研究工作,深切感受到如何发挥好这种“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大众艺术作用,创作、播映更多更好的自觉把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精品力作,极为重要。比如,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大型动画片《老子道德300问》,就以少年儿童喜爱的动画艺术,深入浅出地以讲故事的方式,把源自老子《道德经》的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与当代生活相联系,形象生动,寓教于乐,效果不错。电视剧《大河儿女》《闯关东》等,则通过讲好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传奇性故事,形象展示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中国精神,为凝魂聚气、推动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源泉。

学习文史知识 提高执政能力

杨力舟

今年三月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讲话,令我感触很深。他要求领导干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各种文史知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纵观百年以来,我国的老一辈革命家、知识分子、科学家、教育家,都有很深厚的文史素养,在诗词歌赋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故而情操高尚、审美能力也很强。自20世纪中叶以后至今的一些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在国学常识、文史知识、传统美学诸方面的基础薄弱,显现出文化底蕴的欠缺。习近平总书记洞察秋毫,看到了这个问题。他号召大家学习传统文化,从务实着眼,实践需要着手,及时而富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我以为不论是对各级领导干部提高执政能力、施展自己的才能,还是在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宏图、塑造中华文明国家形象的过程中,增加骨气和底气都大有裨益。积蓄智能,催生精神动力必有实际效应。

最近我对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和非遗保护的问题有所思考。由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促使城市面貌大为改观,各级领导干部为了快出政绩,全国各地几乎都兴起大拆大建之风。其目的和用意是好的。有成绩,也出现偏差,遭到学界和民众的非议和批评。其中第一个问题是不重视历史文脉的传承。轻视文物保护,在拆旧建新时,一次次地人为毁损历史遗存。有不少地区不顾千年文化发展的人文轨迹,也不考虑它们对现代人审美的孕育与熏陶作用,文物不可再生的悲剧时有发生。我们常常听到“巨大的经济利益驱动”成为失误的根源。平心而论,很多廉洁的有开创精神敢想敢干的好干部,也难免干出那样的蠢事。究其原因,委实在于领导干部(也包括相当多的专业人员)缺乏文史知识,缺乏审美眼光。只图眼前,忘却历史的寻根。城市改造和新兴发展,很多地方都在建造水泥森林。大城市的高楼大厦奇形怪状,引潮流之先。中小型城市的楼层随城市级别依次降低,但造型雷同,既没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建筑在新时代的创新体系,也没有各地方城市的独特风貌。地域特色和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缺失文脉的强化,相反,在现代化的涵盖下,和国外的城市走向趋同,城市建筑的审美价值匮乏。

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乡镇民居的建筑设计与形式法则,以及建造技能,都有十分鲜明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魄。这在世界文明史上独一无二,直接影响到日本及亚洲各国的建筑风格。在20世纪中叶的海峡两岸,曾有一系列重大建筑都奔向民族化的现代性上迈出了有意义的一步,如北京的人民大会堂、民族宫、北京火车东站、农展馆、中国美术馆、友谊宾馆、华侨饭店等等,台湾的大剧院、圆山大饭店、台北故宫建筑群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统建筑风格传承的典范。从学术上讲是成功地以古鉴今的创新,从政治上讲,两岸的领导与民众追随中华民族精神共同追求的物化象征。这样的建筑群所包含的民族艺术元素、环境之美,不断地在炎黄子孙的心目中萌发着民族生存之根。它们的潜移默化的审美观念与情趣陶冶一代一代人的心灵。这是历史的经验,又是现实的存在,难道不应该正视和珍惜吗?随着现代化的进程,我们民族化的审美理想还有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样鲜明吗?说到底,轰轰烈烈的城市建设考验着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的文化修养、文史知识、审美眼光和执政能力。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领导干部掌握着权力,决定成败。执政者、决策者,他们的举措能否经得起时间的检验,他们的爱好和审美取舍,直接影响着城市建设、环境美化的水平以及人民美好的生活。所以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从以学益智、以学修身,提高文史学养和审美能力,滋养高尚情操,用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使命、独特的基本国情,创造新的辉煌,实为希望之情殷切,意愿之心真诚。让我们大家都以实际行动努力学习传统文化吧。

民族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陈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明确要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有着丰富的内在关联。

第一,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以赛亚·伯林指出民族主义力量强大,当其与其他意识形态所支持的运动发生矛盾时,民族主义都会胜出。照伯林所了解,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性、地方性是一种欠发达状态非理性的抗争,将会被淘汰。马克思伟大体系的主要弱点即是没有正确说明民族主义的来源、性质及低估了它的作用。伯林很重视共产主义者赫斯,赫斯把共产主义和民族主义结合,谴责世界主义对人类真实历史差别的抹杀,反对黑格尔在历史性民族和衰败民族之间做的区分,并认为国际主义对民族运动不是消灭,而是团结。伯林以此例意在说明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可以结合,而马克思对民族主义的忽视应改变。因此,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不应和民族文化对立,而应结合。

第二,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伯林民族主义的主旨是强调文化民族主义的重要。其观点是任何政治体制都必须与文化民族主义结合或妥协;自由主义的中立性理念不能支持文化民族主义。伯林认为促成人类繁荣的关键非政治自由,而是人们在共同文化传统中的成员地位。民族身份对各种社会建制中的个人都有意义,民族情感对各种社会政治团结都很重要,共同文化的认同对一切社会政治秩序的维持都是必要的,共同的民族文化是各种社会赖以成立和稳定的基本条件。如果说伯林这些思想有针对性,则其针对的是当代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要求三大思潮中另外两支承认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所以伯林说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对包含自由主义社会的一切社会都有意义,这是一般自由主义立场所忽视的。

第三,民族性立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民族性立场来讨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如何看待中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里中国主体性更为突出,立足点和基础应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所以新时期各理论的提法都应转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反映中国社会的要求、适合中国作为民族国家发展进步的需要。对待儒家文化及其价值,须在思想上以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和谐为中心,明确认识到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三是如何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中华民族文化的意识和自觉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根本要求。

本文摘自《 光明日报 》( 2014年07月11日 11 版)


黄河文明

★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17   电话:0371-22826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