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登陆
当前位置 > 首页 > 科研进展 > 研究成果 > 正文
《金融时报》门艺:甲骨展览导航
2019-11-26   门艺

今年是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与甲骨文相关的各地各单位都举办了形式各样的纪念活动。要使甲骨文的知识真正走向大众,最直接有效的方式莫过于博物馆的展览、各种形式的讲座和体验活动。国家博物馆于10月22日开幕的“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是一次全方位展示商周时期甲骨文以及120年来甲骨发掘历史、研究成果的重要展览,吸引了大批观众走进国博,参观这些3千多年前的文物,目验与现代汉字一脉相承的甲骨文、金文,了解商代那早已尘封多年的往事。同时国家图书馆还有馆藏甲骨常设展,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也推出了相关展览。在安阳,殷墟博物馆和中国文字博物馆常年设有甲骨文相关的展览,一些甲骨藏骨单位如河南省博物院、安阳博物馆、开封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很多甲骨馆藏单位的常设展览中,甲骨也安静地等待着游人的观赏与对话。

然而由于参观者的年龄各异,吸收甲骨成果的心智也不相同,还有参观的时间限制等因素,都使得观众们无法按展览既设的主题,完整地去了解这些文物。国博的这次展览有三大部分:甲骨文的发现与制作,甲骨文反映的商代社会,甲骨文的研究。如果提前做好一些准备的话,参观的效果必然不同,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着重去参观某一部分,以便得到更深刻的认识。下面我们就介绍参观甲骨展览的几种方式,供大家参考,按需选用。

1.汉字溯源之旅

汉字以其独特的表音表义形态服务于语言各不相同的民族,是我国大部分民族和周边国家共同使用的文字。汉字的起源、形成、成熟、发展与传播都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甲骨文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数量最多的成系统早期汉字形式。正如人的幼年与成年一样,早期的汉字与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虽然有比较大的区别,但其本质是一致的,含有相同的文化基因。在一些基本词汇的用字上,除了笔势之外,字形没有太大的变化,如人写作,大写作,日作,水作,火作,田作等,还有数字,在甲骨片上看到这些字,您一定不会错过,出现辨识不出的情况。即使有一些甲骨字看起来比较复杂,但根据现代汉字只要稍作思考,便会豁然开朗。如马作,月作,曰作,车作,亦作等。还有一些字根据上下文,便能卡死其为后世的哪个字,例如国博所藏甲骨有一片的内容为干支表,22个干支字由于在一个表中,便可与后世用字一一对应。认识了这些字,即使还不能读通一条卜辞,但这些古老的汉字肯定已经让人深深慨叹它的奇妙与长寿,不禁产生一种喜爱之情,这种对汉字本能的喜爱与亲近,也会让人油然而生文化的自信。

   2.稽征商史之旅

在传世文献中,对商代历史的记录是凤毛麟爪,而十多万片的甲骨文却给我们提供了近300万字的商代原始文献,从没有在史籍上留下姓名的后妃子侄、武官小臣都在甲骨文中粉墨登场,讲述他们自己的故事。如国博本次展出的一版卜骨,记录了王往田逐兕过程中发生的一场车祸,一个叫子央的人从车上坠落下来,而子央还出现于其他20余版甲骨片中,商王命令他去做一些事情,还为他的健康占卜祈祷,可见是一个与商王亲近之人。还有一版记录了商王后妃妇媟分娩之事,不禁让人联想起商王武丁的另一个妻子妇好,《国家宝藏》河南博物院馆藏“妇好枭尊”讲述过她的故事,妇好是一个在甲骨文中出现频率颇高的人物,仅妇好分娩在现有的甲骨文材料中可查考的就有6次之多。国博甲骨中还有一个叫小臣墙的人跟随商王去打仗,不仅获得了大批的战利品,还俘获了几个所征方国的首领。其他关于商史的内容,甲骨文中比比皆是。

  3.甲骨考古之旅

 传说在1899年当时的国子监祭酒王懿荣生病买药偶然发现了一味中药龙骨上的文字,才开始大量搜购。而据学者们考证,这个故事不很可靠。甲骨在洹水边殷墟下埋藏了3千余年,其间不止一次被翻出地层,但都没有被发现,直到120年前的1899年才有学者鉴定收藏,并能辩识出文字,做出商代遗物的判断,这与清末的学术积累和尚古风气是分不开的,因此不能把这样一个重大的文化发现归结为偶然。甲骨文的发现直接开启了我国科学考古事业的发展,对殷墟的发掘,不仅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还为科学考古提供了积累的大量的经验。1936年殷墟第十三次发现了YH127坑,这里面有17096版甲骨文字,这是科学发掘甲骨最重大的一次发现。如何发掘这个坑口径为1.8米,深约5米的甲骨堆积,考古队员们想出了整坑挖掘出土,进行室内整理的办法,国博此次还展出了这一坑甲骨的石雕,还原了甲骨出土时的原貌。这种整箱发掘的方法在后来的考古发掘中被普遍使用,既有利于保护文物和遗址,又不耽误农民的耕种和施工,1991年花园庄东地H3甲骨坑的发掘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考古发掘以地下之材料,结合古籍材料的二重证据法,为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不断提供新的证据。

  4.占卜探秘之旅

也许有些读者对今年5月日本天皇登基时的一个细节记忆犹新,即为“大尝祭”使用祭品和皇室食用米进行占卜,采用了龟甲占卜仪式。其占卜的目的与形式,与我国商周时期的甲骨占卜大致相同。在甲骨文发现之前,我们仅能从史书中得到一些甲骨占卜的事实,而对实际占卜使用的甲骨却知之甚少,甲骨文发现之后,参照实物,对于经史中相关记载的理解就更深了一步。甲骨占卜源于新石器时代,殷商时期发展到鼎盛,西周春秋继续发展,战国以后逐渐式微,形式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殷墟出土的甲骨可以看出,当时占卜使用的主要是牛的肩胛骨、龟的腹甲和背甲。由于在地下埋藏的时间太久,以及挖掘流传的原因,我们见到的甲骨大都破碎不堪。在甲骨展览中,给我们展示了很多完整的甲骨,使我们认识了甲骨的原貌。在甲和骨的背面,一般有枣核形的凿和圆形的钻,在钻上有黑黑的烧灼痕迹,这些就是甲骨用来占卜的实证。这些钻凿是怎么弄出来的呢?国博展出的郑州二里岗出土的一片卜骨以及同出的青铜钻便可以解决我们的疑问,另外西周甲骨的方凿则是与商代甲骨最明显的区别。

商周时期的王公贵族占卜之后,在所用的甲或骨上,会把占卜相关的一些事宜记录下来,包括占卜的时间、人物、所占卜之事,以及占卜者对占卜结果的判断,占卜的次数,发生的能验证占卜结果的事实等。这些内容即是我们了解商周时期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等的重要资料。而他们记录所用的文字,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甲骨文”。甲骨文也并非全是占卜之辞,还有一些记事的刻辞,如国博的宰丰骨,便是在一块兕肋骨上刻下了田猎获兽和商王赏赐之事,用语与当时的金文无二。在甲骨上刻字的现象只存在于商代中晚期到西周中期,之后便基本没有这种现象了,因此春秋末期的孔子是不了解有“甲骨”这种文字载体的,因此慨叹“文献不足徵也”。我们今天能有幸目睹这些文献材料,实在是幸运之至。

 

  

《金融时报》2019年11月22日首发)

 


黄河文明

★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17   电话:0371-22826115  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