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登陆
当前位置 > 首页 > 中心新闻 > 公告栏 > 正文
【学术预告】都城文明与文化遗产系列讲座(第十讲)/中国考古百年纪念学术讲座:佑我大邑商——晚商王朝的地方经略与认同
2021-06-07  


讲座题目:佑我大邑商——晚商王朝的地方经略与认同

主讲人:常怀颖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

主持人:侯卫东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

讲座时间:2021年6月9日(周三)上午10:00—11:40

讲座地点:明伦校区新行政楼316

主办单位: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主讲人简介:

常怀颖: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夏商周研究室副主任,2010年于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夏商周考古、中国考古学史及铜器范铸工艺研究。曾先后参加了重庆云阳李家坝、四川成都金沙遗址群、河南安阳殷墟孝民屯、山西曲沃北赵晋侯墓地、河北临城补要村、行唐故郡等遗址的发掘与北京大学藏秦汉简牍室内发掘、整理工作。

讲座主要内容:

在早期中国的疆域构建描述中,对王朝控制边缘地区的描述,往往只是以某“方”进行概括。在目前可以看到的文献记载中,甲骨文有所谓“四方风”的说法,但对于晚商时期王朝的四至描述,并不明确。晚周文献中,最为清晰的描述,是《左传·昭公·九年》对西周时期四至的记载。

自盘庚迁殷开始,商王朝建立了以安阳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政治版图,形成了商晚期的国家疆域格局。四方边地中,今晋、陕、冀三省是晚商王朝的北部与西北方。甲骨记载中,该区域往往被称为“北鄙”或“西鄙”。按照甲骨文记载,一些确定指称的“方”伯,常常侵扰商的西、北边地。这些有一定军事实力的“方”、“伯”群体,虽无法确定具体地望,但大致方向在殷墟以西、以北的晋、陕、冀三省范围内。

本演讲将以最新的考古发现及既往考古成果,通过安阳以西以北晚商铜器墓、晚商安阳以外的族墓地、晚商殷墟所见的晋陕冀地区文化因素等三个问题,讨论晚商社会中央地方的经略问题:

一、安阳以西以北的太行山东西两侧的晚商时期铜器墓。对这些墓葬的年代与等级研究长期较为薄弱。在葬俗文化认同接近安阳,可视为被商王朝控制的区域背景下,太行山两侧与安阳空间距离有别的铜器墓,在不同区域内表现出整体趋同商礼制,小地域存在差异的特点。这种现象反映出的,是商王朝地方的整体经略体系乃至晚商的国家形式;器用与葬制的细节差异体现的,则是具体的地方管理模式或人群。

二、晚商殷墟以外趋向遵循商系丧葬礼仪的族墓地,随葬主体器物有差异。以陶鬲或陶簋作为随葬陶器中心,是目前可知的两种常见选择。不同族墓地内陶器组合复杂程度与墓地的等级、人群存在直接关联。晚商时期不同人群共用墓地,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重心由血缘关系逐渐转向地缘关系的反映,也应该是周代“邦墓”的源头。在商王朝控制能力的边缘地带,随葬陶器地方文化特色愈发凸显。陶器反映的各族墓地特征,基本上与晚商时期的地缘实际控制能力、商王朝侧重的经略重心相呼应。

三、殷墟遗址群中曾先后出现过李家崖文化、先周文化、杏花类遗存、李大人庄类遗存、围坊三期文化和冀中地区带有地方特色的商文化遗存或其风格的陶器。这些陶器在殷墟的出现时间和分布空间、埋藏环境以及伴出器物情况,反映了殷墟人群的多样性与文化交流、变化情况。

结合以上具体问题的分析,该演讲将讨论中国早期国家的地方管理和“都-地”关系和管理模式。





黄河文明

★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 2017   电话:0371-22826115  北京 ★